
回瀾湯
HUI L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仁端錄》卷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0.9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回瀾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解表散寒: 荊芥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疏風止痛之效。回瀾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荊芥可助其驅散外寒,緩解表寒症狀。
2. 透疹止癢: 荊芥亦可透疹止癢,對於麻疹、風疹等症,可幫助疹子順利透發,緩解瘙癢症狀。回瀾湯在治療風疹等症時,荊芥的存在可起到輔助作用。
回瀾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回瀾湯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噯氣吞酸等症,枳殼可以幫助疏解肝氣,緩解胸脅疼痛。
- 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回瀾湯中常與半夏、陳皮等配伍使用,可以有效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枳殼在回瀾湯中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回瀾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益氣扶正: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定志的功效。回瀾湯多用於治療氣虛津虧、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等症,而人參的補氣作用可改善患者的整體虛弱狀態,爲其他藥物發揮功效提供基礎。
- 佐助其他藥材:回瀾湯中多含有其他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藥材,人參可起到佐助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寒涼,並能增強藥物的補益效果,使治療更全面、更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瀾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懷胎7-8個月患痘疹」,即孕婦於妊娠中後期感染痘疹(可能指天花或類似發疹性熱病)。古代醫家認為,孕婦患痘疹易因熱毒內陷而傷胎,甚至導致流產或早產,故需解表透疹、安胎扶正兼顧。方中升提與固護並用,既透發痘毒,又保護胎元,體現「祛邪不傷正」之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荊芥(3錢)
- 辛溫解表,透疹散邪,為痘疹初起常用藥,能疏散風熱、助疹外透,減少熱毒內攻胎元之風險。
枳殼(3錢,與荊芥同炒)
- 與荊芥同炒,取其理氣寬中、降濁消滯之效,緩解孕婦氣機壅滯(如胸悶腹脹),兼助荊芥宣散藥力。
人參(3錢)
- 大補元氣,固護孕婦正氣,預防痘疹熱毒耗傷氣血,同時安胎培本,抵消解表藥可能之耗散。
蚶子(1對,存性)
- 蚶殼(煆存性)傳統用於收斂制酸,此處或取其「固澀」之性,與升麻之升提形成調節,防痘疹過發;另可能借其鹹寒清熱、軟堅散結之效,輔助化解熱毒。
升麻煎酒漿調服
- 升麻為關鍵佐使,既能升陽透疹,助荊芥引毒外發,又以其「解百毒」特性清熱。酒漿(酒與米漿混合)溫通血脈,助藥力運行。
豬蹄、綿花(棉花)、橘紅酒漿熱服
- 豬蹄:滋陰養血,潤燥護胎,補充孕婦氣血。
- 棉花(1兩):或指棉花子(古方用於溫腎止血),此處可能取其「固胎」作用;另有一說為外治用(如敷貼),但方中未明示。
- 橘紅(5錢):理氣化痰,防滋膩滯邪,兼和胃止嘔,緩解妊娠不適。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解表透疹」為先(荊芥、升麻),「補氣安胎」為本(人參、豬蹄),佐以理氣(枳殼、橘紅)與固澀(蚶子),形成「外散內托」之勢。酒漿通行藥力,使邪有出路而不內擾胎元,符合古人「痘宜溫發」及「胎前宜涼」的調和原則。
傳統服藥法
荊芥3錢,枳殼3錢(同炒),人參3錢,蚶子1對(存性)。
上為末。
每服3錢,用升麻煎酒漿調下,又用豬蹄1只,綿花1兩,橘紅5錢,酒漿熱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服用回瀾湯前,最好先諮詢醫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回瀾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一。 組成:荊芥3錢,枳殼3錢(同炒),人參3錢,蚶子1對(存性)。 主治:懷胎7-8個月患痘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