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歸荊芥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固表止汗之功效。方中荊芥辛散,歸肺經,善於疏散風寒,但易耗氣。人參加入可補氣固表,防止荊芥耗氣傷正,增強抗病能力。
2. 協調藥性:方中歸芪補氣血,荊芥疏散風寒,但氣血不足則風寒易侵。人參補氣,可使氣血充盈,更好地配合荊芥疏散風邪,達到治病目的。
參歸荊芥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鼻塞、頭痛等症狀,荊芥可有效驅散風寒,宣通肺氣,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輔助活血化瘀: 參歸荊芥湯中,參、歸具有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而荊芥則可輔助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瘀阻之症。
參歸荊芥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方中荊芥辛散,可疏風解表,但容易耗血,因此加入當歸以補血活血,防止辛散之品耗血傷陰。
- 調和藥性:參歸荊芥湯以疏風解表為主,但方中亦有補氣血、止血止痛之品,當歸性溫,可緩解藥性,使藥效更協調,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歸荊芥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剛生產後,突發「眼目昏暈、惡心欲吐」,伴隨額鼻微汗、鼻出冷氣,且「神魂外越」,屬「氣虛欲脫而血暈」之證。古人認為,此證源於產後氣血驟虛,元气不固。
- 氣虛欲脫:產中失血耗氣,元氣暴脫,清陽不升,故頭目昏暈;氣虛失攝,故冷汗微出、鼻息冷涼。
- 血暈兼風:血虛則肝風易動,風擾清竅則暈眩;惡心欲吐為胃氣上逆,反映氣血逆亂之象。
- 神魂外越:氣血虧極,心神失養,呈現神志恍惚、魂魄不斂之危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氣固脫為主,佐以和血熄風」為核心,藥僅三味,卻直指病機:
人參(1兩)為君:
- 大補元氣,固脫回陽,急挽氣血脫失之危。人參能「安精神、定魂魄」(《本經》),正對「神魂外越」;其升提之力可助清陽上達,改善昏暈。
當歸(1兩)為臣:
- 當歸補血和血,與人參相配,成「氣血雙補」之局。產後血虛,當歸養血潤肝,緩肝風內動;其性溫行血,可防血滯致瘀,避免血暈加重。
荊芥(3錢)為佐:
- 荊芥辛溫輕揚,傳統用於產後「風邪為患」。此處取其「熄內風、醒頭目」之用:
- 輕清上浮,開泄表鬱,引藥達頭面,緩解昏暈。
- 微散風邪,疏解氣血壅滯(產後易有風動或瘀鬱),助當歸調和血分。
- 性溫而不燥,兼能止冷汗、平惡心(《本草匯言》載其「通利血脈,調和營衛」)。
- 荊芥辛溫輕揚,傳統用於產後「風邪為患」。此處取其「熄內風、醒頭目」之用:
配伍特點
- 氣血同治:人參補氣生血,當歸補血載氣,共復氣血之基。
- 標本兼顧:人參、當歸治本虛,荊芥調風動之標,防氣血逆亂。
- 藥簡力專:針對產後急證,重用人參速補元氣,佐輕量荊芥不傷正,體現「救脫不泥於表,治風不礙於虛」之巧思。
總結
此方透過固氣、養血、疏風三法,使氣充血足,風熄神安,針對產後氣虛血暈之急候,展現中醫「扶正為本,兼調氣機」的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荊芥3錢,當歸1兩。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歸荊芥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二。 組成:人參1兩,荊芥3錢,當歸1兩。 主治:婦人甫産後,忽眼目昏暈,惡心欲吐,額上鼻尖有微汗,鼻出冷氣,神魂外越,證屬氣虛欲脫而血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