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荊湯

歸荊湯

GUI JING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肺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歸荊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營衛: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歸荊湯主治營衛不和,氣血失調所致的感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氣喘等症,而當歸可補血活血,調和營衛,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病症。
  2. 引藥入經,協調藥性: 當歸性溫,能引藥入經,使其藥效更好地發揮。歸荊湯中其他藥物如荊芥、防風等,性偏涼,而當歸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陽。

歸荊湯中含有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歸荊湯主治風寒感冒,症見頭痛、鼻塞、惡寒發熱等,荊芥可發汗解表,驅散風寒,緩解患者症狀。
  2. 宣肺止咳,平喘利氣: 荊芥還具有宣肺止咳、平喘利氣的作用。歸荊湯亦可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症見咳嗽痰多、氣喘等,荊芥可宣肺利氣,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荊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痙昏迷,吐沫抽掣,背脊強直」及「産後中痙」,屬中醫「痙病」範疇,多因風邪外襲、氣血失和或産後血虛風動所致。症狀以肢體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為特徵,類似現代醫學之抽搐、癲癇或破傷風等症。

  1. 風痙昏迷:風邪夾寒或熱侵襲經絡,引動肝風,導致筋脈拘急、神昏不醒。
  2. 産後中痙:産後氣血驟虛,風邪乘虛入裡,或陰血虧損、筋脈失養而生風,引發抽搐。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當歸(或川芎)
    • 當歸為血中聖藥,功能補血活血,潤絡息風。産後血虛風動者,當歸能養血柔筋,標本兼顧。
    • 若以川芎代之,則偏重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芎為「血中氣藥」,善走竄通行,可解經脈拘攣,尤適風邪阻絡之痙病。
  2. 荊芥穗
    • 辛溫解表,祛風散邪,專入肝經氣分。其性輕揚升散,能宣透經絡風邪,緩解肌肉強直。
    • 炒炭後兼有止血之功,對於産後血虛兼表證者尤宜,既能散外風,又可防血脫。

配伍思維與協同作用

  • 血氣並調:當歸(或川芎)主內調氣血,荊芥穗主外散風邪,內外兼治,共奏「血和風滅」之效。
  • 動靜相宜:當歸補血潤靜,荊芥穗散風主動,一守一走,使風邪去而正氣安。
  • 酒與童尿引經
    • 酒行藥勢,助藥力迅速通達經絡,開竅醒神。
    • 童尿(若用)取其咸寒降火,引血下行,協調氣血陰陽。

中醫理論依據
此方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法,針對風痙病機「風動血虛」的核心,通過調血散風解除筋脈攣急。産後痙病多屬本虛標實,當歸補虛固本,荊芥穗祛邪治標,契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總結
歸荊湯以簡馭繁,從氣血與風邪的互動關係切入,通過血分藥與風藥的配伍,直接作用於痙病的病機關鍵,體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當歸(或以川芎代)、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2錢,水1盞,酒少許,煎7分,灌下;如牙關緊,用銅匙斡開,以雞羽蘸藥入口;或用童尿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腦炎病毒性腦膜炎多痰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歸荊湯,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九引《指南方》。 組成:當歸(或以川芎代)、荊芥穗各等分。 主治:風痙昏迷,吐沫抽掣,背脊強直;産後中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