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固氣生血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固氣生血湯常用於氣虛血弱、面色蒼白、乏力倦怠、自汗盜汗等症,而黃耆可補益元氣,提升機體免疫力,減少汗液流失,進而改善氣虛血弱的症狀。
二、 助血生化: 黃耆具有補氣生血的功效,能促進血紅蛋白的生成,增加血容量,改善貧血癥狀。固氣生血湯中加入黃耆,可更好地促進血液生成,增強人體造血功能,改善氣虛血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固氣生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針對其補血活血的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其藥性溫和,能補血養血,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氣血不足的症狀。同時,當歸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不調、痛經等問題。
此外,當歸還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增強整體療效。因此,在「固氣生血湯」中加入當歸,可起到補氣養血、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多重功效,達到改善氣血虛弱的目標。
固氣生血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效。在固氣生血湯中,荊芥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風熱外襲、表證未解 的患者。
例如,患者若同時出現氣短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發熱、咳嗽 等症狀,則可用固氣生血湯,荊芥可助於疏散風熱,改善患者表證,使氣血生化,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固氣生血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時狂吐血,血吐出如傾盆,實火變虛,氣脫者」,屬急症失血範疇。其特點為:
- 病機演變:原為實火迫血妄行(熱盛逼血),然大量吐血後,氣隨血脫,轉為「虛證」與「氣不攝血」之危象。
- 症狀特徵:出血勢急量多(傾盆狀),伴隨氣脫表現(如面色蒼白、氣息微弱、肢冷等),屬「本虛標急」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黃耆(一兩,君藥)
- 功效:大補脾肺之氣,益氣固表。
- 作用:急固將脫之氣,恢復氣之攝血功能,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體現。
當歸(五錢,臣藥)
- 功效:補血和血,引血歸經。
- 作用:與黃耆相配,成「當歸補血湯」架構(黃耆:當歸=5:1),補氣生血,促進新血化生。
荊芥(炒黑二錢,佐藥)
- 功效:炒黑後性偏收澀,入血分止血。
- 作用:既能疏解殘餘血分之鬱熱(防留瘀),又能協同增強止血之效。
(二)組方邏輯推理
標本兼治:
- 急治其標:荊芥炒黑止血,直接控制出血。
- 緩治其本:黃耆、當歸補氣生血,從根本恢復氣血平衡。
氣血互根理論:
大量失血後,氣無所依附而耗散,故以黃耆為君,先固氣以防脫,再以當歸引氣生血,體現「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的互動關係。動靜結合:
- 黃耆性升,當歸性潤,荊芥炒黑後兼收澀與疏通之性,既可止血又不致留瘀。
(三)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針對「氣隨血脫」之急症,通過:
- 固氣攝血:黃耆迅補氣以恢復統血之能。
- 補血涵氣:當歸助氣化血,使氣血相生。
- 止血防鬱:荊芥炭止血兼輕疏,避免過補留瘀。
全方構建「氣足→血生→血止→歸經」的治療路徑,契合中醫「治病求本」與「急則治標」原則。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當歸5錢,荊芥(炒黑)2錢。
固氣生血。
水煎服。1劑血止,再劑氣旺,4劑血各歸經,不致再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固氣生血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黃耆1兩,當歸5錢,荊芥(炒黑)2錢。 主治:固氣生血。主治:一時狂吐血,血吐出如傾盆,實火變虛,氣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