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當歸湯是一劑經典的中藥方劑,其主要組成包括黃耆和當歸。當歸作為方劑中的重要藥材,具有調和血壓、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當歸被譽為“血之聖藥”,因其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揮發油、當歸酸等,可有效改善血液質量,增強機體的造血功能。此外,當歸還能滋補肝腎,從而調理氣血,讓身體更具抵抗力。
在與黃耆搭配時,當歸的滋補作用得以更好地發揮。黃耆以增強脾胃、提高免疫力著稱,兩者相輔相成,既能補氣養血,又能調和身體,增強氣血的流通。此方劑特別適合於氣虛血弱、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狀。通過長期實施,患者可感受到整體健康狀況的改善,因此黃耆當歸湯在臨牀上受到廣泛應用。
黃耆當歸湯中包含黃耆,主要是因為黃耆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補氣固表: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它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對於氣虛乏力、易感風寒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 助當歸補血:當歸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而黃耆能補氣,與當歸相輔相成,有助於補血活血的效果更佳,提高藥效。
因此,黃耆在黃耆當歸湯中起到補氣固表、助當歸補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黃耆當歸湯為一常見之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氣血、強身健體。其組成成分包括黃耆、當歸等多種中藥材,並配以糯米。糯米在此方劑中的應用,主要是取其性質溫和、易於消化吸收之特性,能補中益氣、養胃健脾。從中醫理論來看,糯米有助於固攝氣血,增強藥物療效之持久性。此外,糯米還能夠作為載體,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利用。對於體虛或術後需要調理之人而言,糯米的加入不僅能夠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還可以緩解因藥性過強可能引起的不適。總體來說,糯米在黃耆當歸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及藥食同源的思想,使整個方劑更為溫和而有效。
主治功效
黃耆當歸湯主治功效分析
黃耆當歸湯,顧名思義,主要成分為黃耆和當歸,部分版本會加入糯米。根據不同醫書的記載和用藥情況,此方劑的功效和主治略有差異,但總體上以補益氣血、調經止痛、增強免疫力、健脾養胃、滋陰潤燥為主要作用。
主治病症分析及治療原理:
1. 產後或婦科疾病:
- 《濟陰綱目》 記載:「婦人產後尿不禁,面微浮,略發熱於午後,此膀胱為坐婆所傷。」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產後尿失禁,伴有輕微水腫和午後低熱,認為病機是產時損傷膀胱。
- 治療原理: 產後氣血虧虛,膀胱失於約束,黃耆補氣升提,當歸補血活血,有助於恢復膀胱功能。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記載:「婦人半產,若漏下者,旋覆花湯主之;脈虛弱者,黃耆當歸湯主之。」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流產後出血不止,且脈象虛弱者。
- 治療原理: 流產導致氣血大傷,黃耆益氣固脫,當歸補血止血,共同作用以止血並恢復氣血。
- 《赤水玄珠》 記載:「黃耆當歸湯,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妊娠期腹瀉、腹痛、小便不利。
- 治療原理: 妊娠期間,氣血下注養胎,脾胃功能相對減弱,易出現脾虛濕滯,黃耆健脾益氣,當歸活血止痛,糯米健脾止瀉,三藥合用,可改善脾虛引起的腹瀉、腹痛和小便不利。
2. 氣血虧虛證:
- 《周慎齋遺書》 記載:「燥熱之病有似熱證,胃氣不行,內無津液而乾涸、求湯飲以自救,非渴也,乃口乾,舌雖干而舌根多潤,欲飲而飲湯不多,脈豁大無力。燥甚者,亦鄭聲而不譫語,此血枯之證也。宜黃耆當歸湯主之,服白虎湯、五苓散則死矣。」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血枯證,表現為口乾、舌乾、脈大無力等類似熱證的症狀,但實為陰血虧虛所致。
- 治療原理: 血枯證是陰血極度虧虛的表現,黃耆大補元氣,當歸補血養陰,二藥合用,可迅速補充氣血,改善血虛症狀。此處強調不可誤用白虎湯、五苓散等清熱利濕藥物,以免加重陰血耗損。
- 《蘭室秘藏》 記載:「治熱上攻頭目沿身胸背發熱。」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因氣虛血弱,虛火上炎導致的發熱。
- 治療原理: 氣虛不能固攝陰液,導致陰虛火旺,黃耆補氣以攝陰,當歸養血以制火,從而達到清虛熱的目的。
3. 瘡瘍腫毒:
- 《醫宗說約》 記載:「若八九日後,瘡勢已定,毒氣已聚,尚未成膿,須用神燈照法。內服四妙湯、黃耆當歸湯托之。」指出在瘡瘍後期,膿未成時,可內服黃耆當歸湯以托毒外出。
- 治療原理: 瘡瘍後期,正氣虛弱,無力托毒外出,黃耆補氣,當歸活血,有助於扶助正氣,促進膿液形成和排出。
- 《證治摘要》 記載:「桂枝加黃耆當歸湯,伯州散,將成膿則宜與此湯兼此散。或合排膿湯。」指出在瘡瘍即將成膿時,可使用桂枝加黃耆當歸湯等方劑。
- 治療原理: 與上述原理類似,黃耆當歸湯可補益氣血,促進膿液的形成和排出,加速瘡瘍的癒合。
總結:
黃耆當歸湯是一個以補益氣血為主的方劑,適用於各種原因導致的氣血虧虛證,包括產後疾病、婦科疾病、血枯證、虛熱證等。在瘡瘍後期,此方也能起到扶正托毒的作用。不同醫書的記載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體現了黃耆當歸湯補益氣血的核心功效。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氣血理論,通過補氣養血,達到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黃耆1兩,糯米1合。
上為末。
水煎,分4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糖尿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當歸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八。 組成:當歸1兩,黃耆1兩,糯米1合。 主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
黃耆當歸湯, 出處:《濟陰綱目》卷十四。 組成:黃耆1錢半,歸身尾1錢半,芍藥1錢半,白朮1錢,人參5分,陳皮5分,甘草(炙)少許。 主治:婦人産後尿不禁,面微浮,略發熱於午後,此膀胱爲坐婆所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