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糯米湯

黃耆糯米湯

HUANG QI NUO M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22%
胃經 11%
三焦經 11%
腎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11%
肺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糯米湯中加入糯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胃,固護元氣:糯米性溫和,味甘,入脾胃經,有補中益氣、健脾胃之效。與黃耆一同使用,可增強補氣健脾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糯米具有黏性,可以包裹藥物,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同時也增強藥物的粘附性,使其更好地被人體吸收,提高藥效。

黃耆糯米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糯米則性溫和,能補脾益氣。兩者相合,可起到補益氣血,提升機體免疫力的作用,適用於氣虛乏力、易感風寒、脾胃虛弱等症狀。
  2. 增強藥效: 黃耆本身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而糯米則能幫助黃耆的藥效更好地發揮,使藥效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耆糯米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婦科醫籍,主治「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胎動腹痛」。此症狀描述屬「胎漏」「胎動不安」範疇,指孕婦無明顯外傷或感染,卻突然出現異常分泌物(黃稠如膠或淡黃如豆汁),伴隨胎動頻繁、腹痛不適。

  • 病機推測: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脾虛氣弱,沖任不固」所致。脾主統血,氣虛則失於固攝,胎元不穩;黃色分泌物可能屬濕熱下注或氣虛不攝的病理產物。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黃耆(生用或炙用)

    • 功效:補氣健脾、昇陽舉陷、固表托毒。
    • 在方中作用
      • 補益脾肺之氣,增強固攝之力,防止津液(分泌物)異常外泄。
      • 氣足則胎元得養,緩解胎動腹痛。
      • 黃耆性甘微溫,能溫養沖任,穩定胎氣。
  • 糯米

    •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止渴。
    • 在方中作用
      • 糯米甘平,質黏稠,能「補虛乏,實腸胃」(《本草綱目》),輔助黃耆健脾胃,改善氣虛不攝之症。
      • 其黏滯之性可助收斂異常分泌物,緩解「下黃汁」症狀。

2. 劑量與煎服法意義

  • 比例:黃耆6兩(約90克)配糯米5升(約3公斤),重用糯米以其穀氣養胃,黃耆量較大以急補氣虛。
  • 煎法:水7升煎至2升,久煎取糯米黏稠之性與黃耆甘溫之氣,分4服以持續藥效,逐步固攝胎元。

3.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氣固胎」為核心,黃耆提氣攝津,糯米補脾黏斂,二者協同:

  1. 治標:收斂異常分泌物(黃汁),緩解腹痛。
  2. 治本:補益脾氣,使沖任氣血充足,胎元自穩。

中醫理論對應

  •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健脾則氣血充盛,胎得所養。
  • 「氣能攝津」,氣足則津液不致妄泄,分泌物自止。

三、適用證型推論

此方適合「脾氣虛弱,兼有濕濁不化」之妊娠腹痛:

  • 若分泌物色黃黏稠,可能夾輕微濕熱,但以氣虛為主(黃耆性溫可佐制)。
  • 若分泌物清淡如水,則屬純虛,可加白朮、杜仲增強補脾固腎之力。

(註:本方簡約,後世醫家若遇兼證,常酌加黃芩、阿膠等清熱或養血之品。)

傳統服藥法


糯米5升,黃耆6兩。以水7升,煎取2升,分4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糯米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二。 組成:糯米5升,黃耆6兩。 主治: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胎動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