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粉

NUO MI FE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33%
胃經 33%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以「糯米粉」作為藥材的組成成分,主要基於糯米本身的藥性及特性。

1. 糯米的藥性:

糯米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精止汗的功效。

2. 糯米粉的特性:

糯米粉經過研磨,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且能與其他藥材充分結合,使藥效更易發揮。

因此,在中藥方劑中加入糯米粉,能起到增強藥效、提高療效的作用,是藥方組成中常見的輔助藥材。

主治功效


糯米粉方劑分析

主治功效

從所提供的古文資料中,可以歸納出糯米粉具有以下幾種主要功效:

  1. 補益類:
    • 補中益氣:《飲膳正要》和《聖濟總錄》均提到糯米粉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適用於脾胃氣虛弱、肌體羸瘦等症狀。
    • 療飢:《本草綱目拾遺》中提及的「觀音粉」,以白善泥和糯米粉製成,可以療飢,側面反映了糯米粉的補益作用。
  2. 止瀉類:
    • 虛冷瀉痢:《雷公炮製藥性解》指出肉豆蔻(需用糯米粉裹煨)可治「虛冷瀉痢」。《聖濟總錄》則記載糯米粉可用於治療大腸滑泄。
    • 小兒傷乳吐瀉:《雷公炮製藥性解》同樣指出肉豆蔻(需用糯米粉裹煨)可治「小兒傷乳吐瀉」。
  3. 消化類:
    • 宿食不消:《雷公炮製藥性解》指出肉豆蔻(需用糯米粉裹煨)可治「宿食不消」。
    • 治諸物食積:《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野芋頭與糯米粉同煮粥,可治療食物積滯、痞塊。
  4. 外用類:
    • 小兒頭瘡:《本草綱目》提到糯米飯燒灰,入輕粉,清油調敷,可治小兒頭瘡。
    • 纏蛇丹毒:《本草綱目》記載糯米粉和鹽嚼塗,可治纏蛇丹毒。
    • 打撲傷損諸瘡:《本草綱目》提及寒食日浸糯米,逐日易水,至小滿取出,日乾為末,用水調塗,可治打撲傷損諸瘡。
    • 石癰:《本草綱目》中提到用橡子醋磨汁塗抹石癰,有消散作用,其中橡子粉常與糯米粉合用。
  5. 其他:
    • 霍亂卒噦:《聖濟總錄》記載糯米粉可用於治療霍亂卒噦。
    • 瘧疾:《本草綱目》記載的黃丹丸,以糯米粉糊丸,可治瘧疾。
    • 膈食:《驗方新編》的牛涎丸,以老牛口涎拌糯米粉為丸,可治膈食。
    • 咳嗽膿血:《奇效良方》中以糯米粉與黃蠟、蜜熬製的藥丸,可治咳嗽膿血。
    • 痔瘡出血:《本草綱目》記載橡子粉、糯米粉炒黃,滾水調作果子,飯上蒸熟食之,可治痔瘡出血。

治療原理分析

糯米粉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其性味、歸經以及與其他藥物的配伍:

  1. 性味歸經: 雖然大部分古籍未明確記載糯米粉的性味,但從其功效推測,糯米粉應具有甘、溫的性質,歸脾、胃經。甘溫之性能夠補益脾胃,溫中散寒,因此對於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配伍應用: 古籍中糯米粉常作為輔料或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其作用包括:
    • 製成丸劑: 糯米粉常作為丸劑的賦形劑,如《本草綱目》中的黃丹丸、《驗方新編》中的牛涎丸、《奇效良方》中的咳嗽藥丸等。糯米粉的黏性可以將藥物粉末黏合在一起,便於製成丸劑,方便服用和保存。
    • 增強藥效: 在某些方劑中,糯米粉可能具有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雷公炮製藥性解》中提到肉豆蔻需用糯米粉裹煨,可能是利用糯米粉的溫性來增強肉豆蔻溫中行氣、止瀉的作用。
    • 緩解藥性: 糯米粉的甘溫之性也可能用於緩解某些藥物的峻烈之性。例如,在治療食積的方劑中,糯米粉與野芋頭同用,可能是利用糯米粉的甘溫來緩解野芋頭的刺激性。
    • 調和藥性: 在《本草經解》中,糯米粉被用於炒阿膠成珠,這裏的糯米粉起到了調和藥性的作用,並且可能也參與了阿膠補血止血功效的發揮。

總之,糯米粉在古代方劑中應用廣泛,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其甘溫補益的特性,以及與其他藥物配伍後產生的協同作用。它既可以作為主藥發揮治療作用,也可以作為輔料增強藥效、緩解藥性或調和藥性。

傳統服藥法


糯米粉1升。
每服3錢匕,以井華水調下,不拘時候。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糯米粉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糯米粉,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 組成:糯米粉1升。 主治:霍亂卒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