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糟米塗方
ZAO MI T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33%
胃經 33%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糟米塗方中包含糯米,主要原因有二:
- 糯米性溫和,補中益氣:糯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皮膚問題,如濕疹、瘡瘍等,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 糯米黏性強,有助於藥物敷貼:糯米煮熟後,黏性增加,能將其他藥物成分粘附在一起,形成膏狀或糊狀,方便塗敷於患處,有利於藥物滲透吸收。
因此,糟米塗方中使用糯米,不僅可以提供藥效,同時也利於藥物敷貼,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糟米塗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出自古代醫籍,主要用於治療「傷折」(即骨折或筋骨損傷)後局部「惡血不散」(瘀血停滯不消)及「疼痛」之症。其作用為活血散瘀、消腫止痛,通過外敷患處,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材組成與特性
- 酒糟(2斤):
酒糟為釀酒後剩餘之渣滓,性溫,味辛甘,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散寒之效。其含少量酒精成分,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助瘀血消散;辛溫之性亦可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 糯米(半升):
糯米性溫味甘,質地黏稠,能益氣補中、緩和藥性。在此方中主要作為基質,與酒糟共煮後形成黏稠膏狀,便於外敷並延長藥效。其甘緩之性亦可減緩酒糟的刺激性。
2. 配伍與作用原理
- 酒糟為主,糯米為輔:
酒糟辛溫行散,專攻活血化瘀;糯米甘緩黏滯,協調藥性並助藥力持久附着患處。兩者相和,一動一靜,共奏散瘀止痛之效。 - 酒煮法:
以酒煎煮,增強溫通行散之力。酒能通脈、助藥勢,使藥力更易滲透皮膚,直達病所。煮至「稀稠得所」,使成膏狀,便於塗敷。
3. 治療機轉
- 溫通散瘀:
酒糟與酒協同,溫通經絡,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化解瘀血。 - 消腫止痛:
瘀血散則腫脹自消,氣血通則疼痛緩解。糯米黏附患處,使藥效持續發揮。 - 外敷導引:
通過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於損傷部位,避免內服藥物對腸胃的負擔,尤其適合外傷初期瘀血停滯之症。
三、總結
「糟米塗方」以酒糟活血、糯米固護為配伍核心,藉酒勢增強藥效,外敷以散瘀消腫止痛,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理論。其簡便實用,針對骨折挫傷後的瘀血疼痛,展現古人對外用劑型的巧妙運用。
傳統服藥法
酒糟2斤,糯米半升。
上藥相和,酒煮稀稠得所。
取出乘溫塗患處,外封裹之,日再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糟米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組成:酒糟2斤,糯米半升。 主治:傷折,惡血不散,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