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涎丸

牛涎丸

NIU XI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33%
胃經 33%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涎丸中加入糯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黏合作用:糯米具有粘性,可以將其他藥材黏合在一起,形成丸劑,方便服用,同時也防止藥材散落,影響藥效。
  2. 緩和藥性:糯米性溫和,可以緩和藥性,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吸收。

此外,糯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健脾益氣,但其功效在牛涎丸中並非主要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牛涎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牛涎丸】主治「噎膈反胃」,此症屬中醫「噎膈」範疇,指飲食難下、吞嚥梗阻,或食入後反胃嘔吐,多因氣滯、痰阻、瘀血或津枯所致。古代醫家認為,牛涎(牛之唾液)具潤滑降逆之效,能緩解食道痙攣、幫助通降,而糯米補中益氣、和胃止嘔,兩者合用可改善噎膈反胃之症狀。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老牛涎

    • 性味功效:甘、涼,傳統認為具潤燥、軟堅、降逆之效。
    • 作用推演:牛涎黏滑,能潤澤食道,緩解乾澀梗阻;其「降逆」特性可能有助於抑制胃氣上逆,減輕反胃嘔吐。古代認知中,動物分泌物(如唾液)常被用於對應人體津液不足或滯澀之證。
  2. 糯米末

    • 性味功效:甘、溫,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和胃止瀉。
    • 作用推演:糯米黏滯,可保護黏膜,與牛涎協同增強潤滑之功;其溫補之性可調和牛涎的涼性,避免過於寒滑傷胃。
  3. 製丸與煮食

    • 將兩者拌和為小丸後煮熟,使藥性溫和易吸收,丸子形態可能利於緩緩通過食道,發揮局部作用。

三、邏輯推理與潛在機轉

此方組合體現「潤降通補」之法:

  • :牛涎與糯米之黏稠性,直接潤澤消化道,改善乾燥、阻塞狀態。
  • :牛涎可能通過物理性潤滑,減少食道摩擦,間接調節氣機下降。
  • :糯米補益脾胃,扶助運化功能,適合久病虛弱之噎膈患者。

四、傳統理論依據

  • 《本草綱目》提及牛涎可治「噎膈」,並載「反胃噎膈,奉養之人,其氣必痰,用牛涎、好蜜各半斤,木鱉仁三十個研末,入銅器熬稠……每以兩匙和粥食」。
  • 糯米在《名醫別錄》中記載「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其黏性被用於固護胃氣,適合虛性噎膈。

此方反映古代「以潤治噎」的直觀思維,結合動物藥與穀物的協同作用,雖現代機轉未明,但符合傳統「津潤氣降」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老牛涎、糯米末。
拌和為小丸。
煮熟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牛涎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五十引《醫學集成》。 組成:老牛涎、糯米末。 主治:噎膈反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