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粘米固腸糕
ZHAN MI GU CHA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33%
胃經 33%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粘米固腸糕」中的「糯米」乃方劑中不可或缺之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 固腸止瀉:糯米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固腸止瀉之功效。對於脾虛泄瀉、腸滑便溏等症狀,糯米可起到收斂腸胃、固澀止瀉的作用。
- 滋養補虛:糯米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族等營養成分,可補充人體所需能量,對於體虛乏力、脾胃虛弱者,糯米具有滋補強壯的作用,有助於恢復體力,提高抵抗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粘米固腸糕主治「脾胃虛寒」及「因食滯、氣滯所致之腹痛、泄瀉久不止」,其核心病機為中焦陽氣不足,運化無力,導致水穀不化、清濁不分而久瀉。
- 脾胃虛寒:表現為腹冷痛、喜溫按、大便稀溏,甚則完全不化。此因中焦陽虛,失於溫煦,水濕內停。
- 食滯氣滯:過食生冷或油膩,阻礙氣機,可見腹脹痛、瀉下酸臭;氣滯則升降失司,加重泄瀉。
- 久瀉不止:久瀉傷脾陽,固攝無權,需溫澀並行以止瀉,兼顧標本。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白糯米(或老米粉)
- 性味甘溫,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本草綱目》),充實腸胃之氣。
- 炒香熟為粉:炒後增強溫性,香燥之性可醒脾,且「炒粉」質地黏滯,能物理性吸附腸道水分,緩解瀉利(類似現代「吸附性止瀉」概念)。
輔藥:乾薑末
- 辛熱溫中,直補脾陽,散寒止瀉。「炒熟」減其辛散之性,專於溫守,針對虛寒本質。
- 比例謹慎(每兩米粉配2分半),避免過燥傷陰,體現「少火生氣」之旨。
佐藥:白糖
- 甘緩補虛,既能助糯米補益中氣,又可緩和乾薑辛辣,調和藥味以利服用。
加減:陳皮或砂仁
- 陳皮(炒末)行氣化滯,針對「食滯氣滯」之標;砂仁(末)化濕醒脾,助乾薑溫中。加減法體現「標本兼顧」思維。
整體配伍邏輯
- 溫補為本:糯米、乾薑合用,溫補脾陽以治虛寒。
- 固澀為標:糯米粉黏滯之性,結合炒製後吸附作用,物理性固腸止瀉。
- 動靜結合:乾薑溫動脾胃之陽,陳皮或砂仁疏暢氣機,防止甘膩壅滯。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溫中澀腸」為主軸,通過:
- 溫陽(乾薑)→ 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 補益(糯米、糖)→ 提供能量物質
- 固澀(炒粉黏滯)→ 直接減少腸道水分流失
- 行氣(加減藥)→ 疏通中焦,避免補而留邪
適用於虛寒為本、兼輕微滯瀉之證,符合「急則治標(固腸)、緩則治本(溫脾)」的層次邏輯。
傳統服藥法
白糯米(滾湯淘洗)(一方用老米粉)。
如有微滯者,加陳皮炒末2分,或砂仁末1分。
炒香熟,為粉。每粉1兩,加乾薑末炒熟者2分半,白糖2錢拌勻。
每服1-2兩,飢時用滾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粘米固腸糕,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白糯米(滾湯淘洗)(一方用老米粉)。 主治:脾胃虛寒,或因食滯、氣滯、腹痛、泄瀉久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