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

糯米

NUO MI

  • 英文名稱: Glutinous Rice, Polished
  • 別名:稻米,江米,元米
  • 來源:糯米又叫江米,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去殼種仁。是家常經常食用的糧食之一。因其香黏滑,常被用以製成風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愛。逢年過節,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習俗。正有十五的元宵也是用糯米粉製成。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糯米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糯米,看似平凡的食材,在古代醫籍中卻展現出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尤其在「清熱解毒」方面,雖非其主要功效,但從典籍記載中仍可窺見一斑。

《名醫別錄》記載糯米「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看似與清熱解毒相悖,實則反映了其溫補脾胃的特性。若因脾胃虛寒導致的熱毒不易清除,糯米的溫補作用可提升正氣,為清熱解毒創造有利條件。 這與《本草綱目》中「暖脾胃」的描述相符,其溫補脾胃的特性,間接地促進了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有助於抵抗感染。

《食性本草》提到糯米可「解完青毒」。「完青」指一種毒物,其具體為何已不可考,但此記載表明糯米確實具備一定的解毒能力。 這與《本草綱目》記載糯米「發痘瘡」也有關聯,痘瘡為感染性疾病,糯米能促進其發散,或許反映了其促進體內毒素排出之功效。 需注意的是,此「解毒」作用並非直接針對所有毒素,而是可能針對特定類型,或作為輔助手段。

綜上所述,糯米單方之「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其溫補脾胃、促進身體自愈能力的間接作用,以及可能具備的針對特定毒素的解毒能力。 古代醫家對糯米藥性的描述,為我們理解其在傳統醫學中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資訊,但需結合患者體質和病情,謹慎使用。

2. 溫裡溫中

糯米,看似平凡的食材,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卻展現出溫裡溫中的獨特功效。其溫中作用,主要體現在對脾胃虛寒的調理上。

《名醫別錄》中記載糯米「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指出其溫中效果明顯,甚至可能導致燥熱及便祕,暗示其溫補之力較強,需根據體質慎用。孫思邈在《本草書名》中則強調「脾病宜食,益氣止洩」,點明糯米能改善脾胃功能,對於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具有益處。這與《綱目》中「暖脾胃,止虛寒洩痢」的記載相呼應,進一步佐證糯米溫中、止瀉的功效。

此外,糯米的溫中作用也體現在對一些特殊疾病的治療上。《食療本草》記載孟詵用糯米水治療霍亂後吐逆不止,說明糯米具有緩解腸胃不適的功能,溫和地保護腸胃。而《本草拾遺》提及糯米「主消渴」,則暗示其可能具備調節體內津液平衡的作用,這也與《綱目》中「縮小便,收自汗」的記載相符,都反映了糯米收斂固澀的特性。

綜觀以上古代醫籍記載,糯米的溫裡溫中功效主要體現在溫暖脾胃,緩解虛寒性腹瀉、嘔吐等症狀,並具有一定的收斂固澀作用。但其溫補作用較強,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謹慎使用。 需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古籍記載,非現代醫學結論,實際應用需諮詢專業醫師。

3. 補中益氣

糯米,看似平凡的食材,在古代醫籍中卻被賦予「補中益氣」的功效,其作用並非單純的溫飽,而是針對特定症狀的調理。從多部古代醫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糯米的藥用價值。

《名醫別錄》提到糯米「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說明其具有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功能,但同時也指出可能導致便祕。這提示我們,糯米的溫補性質適合脾胃虛寒者,但需注意用量,避免因過於溫燥而產生不良反應。

孫思邈在《本草書名》中指出「脾病宜食,益氣止洩」,更加明確地肯定了糯米對脾胃的益處,尤其針對脾虛導致的泄瀉有改善作用。這與《綱目》中「止虛寒洩痢」的記載相符,說明糯米能有效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

此外,古代醫籍也記載了糯米在其他方面的應用。例如,《食療本草》記載其可治霍亂後吐逆不止;《本草拾遺》則提到其能治療消渴(糖尿病的古稱);《本草書名》還記載其可治痔疾,以及能「行榮衛中血積,解完青毒」,顯示其具有活血化瘀、解毒的潛力。

綜觀以上古代醫籍的記載,糯米的「補中益氣」功效主要體現在溫暖脾胃、健脾止瀉方面。其溫補的特性適合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人羣,但需根據自身體質和病情,適量食用,切忌過量。 這些古代醫學記載為我們理解糯米的藥用價值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也提醒我們要重視傳統醫學的智慧。

4. 解毒

糯米,看似平凡的穀物,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卻展現出其獨特的解毒功效,其作用並非直接針對毒素本身,而是透過調節人體機能,間接達到解毒效果。

《食性本草》記載糯米「能行榮衛中血積,解完青毒」,這是關於糯米解毒功效最直接的描述。「完青毒」指的可能是某些植物毒素或食物中毒,糯米能透過調節氣血運行,將積聚的毒素排出體外。 這與《名醫別錄》中提到的「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看似矛盾,實則不然。「溫中」指的是溫暖脾胃,而脾胃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人體的消化吸收和毒素代謝。大便堅硬,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毒素滯留的表現,因此糯米溫中,促進腸胃蠕動,反而有利於毒素的排出。

《食療本草》中孟詵記載糯米可治「霍亂後吐逆不止」,霍亂常伴隨劇烈嘔吐腹瀉,導致體內水分和電解質失衡,甚至造成中毒。糯米水能緩解症狀,這或許與其溫和的特性,以及能提供能量,幫助身體恢復機能有關。 這也間接印證了糯米解毒機制,並非直接拮抗毒素,而是通過增強身體抵抗力,加速恢復,達到間接解毒的效果。

其他典籍如《本草拾遺》記載其「主消渴」,《本草書名》提到治「痔疾」,雖非直接解毒,但這些功效都指向糯米能調節人體內環境,維持平衡。 整體而言,糯米的解毒功效並非強力直接的毒素中和,而是透過溫補脾胃,促進氣血運行,增強人體自身免疫力和修復能力,間接達到解毒效果,這與現代醫學中注重提升免疫力來對抗疾病的理念,存在著某些共通之處。

5. 健脾胃

糯米,看似平凡的食材,在古代醫籍中卻被賦予了重要的藥用價值,其健脾胃功效更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從多部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一窺糯米的脾胃調理作用。

《名醫別錄》記載糯米「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說明其性溫,能溫暖脾胃,對於脾胃虛寒者,有溫補作用,但同時也提示其可能導致便祕。這點需注意體質差異,並非所有體質都適合大量食用。

孫思邈在《本草書名》中指出「脾病宜食,益氣止洩」,明確肯定了糯米對脾胃疾病的療效。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糯米能起到一定的止瀉作用,並能益氣,增強脾胃功能。

《食療本草》則記載了糯米治療霍亂後吐逆不止的功效,以糯米清水研磨飲用。這反映了糯米具有止吐安胃的效用,對於因脾胃受損引起的嘔吐,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本草拾遺》提到糯米「主消渴」,說明它可能具有調節血糖的作用,這與現代營養學中糯米具有較高升糖指數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出入,需謹慎看待。 而《本草綱目》則總結了糯米「暖脾胃,止虛寒洩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的功效,涵蓋了更多方面,例如止瀉、固澀等。

綜合以上古代醫籍的記載,可見糯米作為單方藥材,其健脾胃功效主要體現在溫中、益氣、止瀉、止吐等方面。但需注意,糯米性溫,燥熱體質者需慎用,並需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適量服用。 不同的古代醫籍對糯米功效的描述略有差異,也反映了古代醫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需要綜合考量。

6. 止瀉

糯米,看似平凡的食材,在古代醫籍中卻有著不容小覷的止瀉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物理吸附,而是透過溫補脾胃,達到止瀉的目的。

從多部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糯米止瀉的運用及原理。《名醫別錄》中提到糯米「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指出其具有溫中健脾的作用,而脾胃功能的提升,則能有效改善腹瀉。孫思邈在《本草書名》中更直接點明「脾病宜食,益氣止洩」,這說明糯米對於因脾胃虛弱引起的洩瀉有很好的療效。 《食療本草》記載孟詵用糯米治療「霍亂後吐逆不止」,以清水研磨成糊狀飲用,顯示糯米在處理急性腹瀉方面也有一定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醫籍中記載的糯米止瀉,多與脾胃虛寒導致的洩瀉有關。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糯米「暖脾胃,止虛寒洩痢」,這與現代醫學中某些腹瀉類型是由於腸胃功能紊亂、陽氣不足所致的觀點不謀而合。 而其他記載,例如《本草書名》中提及糯米治療痔疾及《食性本草》中記載其能「行榮衛中血積」,雖然與止瀉的主題略有不同,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糯米具有調節氣血、改善腸胃功能的潛在作用,間接地支持其止瀉功效。 總體而言,古代文獻對糯米止瀉功效的描述,多指向其溫補脾胃、調理腸道功能的特性,而非單純的物理性止瀉。

糯米的現代功效


1. 降血糖

糯米,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其在血糖調控上的藥理功效,主要體現於兩方面。首先,糯米富含膳食纖維,此類纖維能有效減緩消化道對糖分的吸收速度,避免餐後血糖驟升,有助於維持血糖水平的平穩。其次,γ-氨基丁酸(GABA)是糯米中一項關鍵活性成分。研究顯示,GABA可直接作用於葡萄糖代謝,有助於降低血糖濃度,並顯著提升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胰島素敏感性的提高,可促使身體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進而降低血液中的糖分。早期研究雖已觀察到食用糯米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並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為其潛在效益提供初步證據,但其確切機制及普遍適用性,仍待更深入廣泛的科學研究加以驗證。

2. 豐富的蛋白質

糯米,以其豐富的蛋白質含量而備受關注。此蛋白質尤以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彌補了單一植物蛋白的不足,為人體提供構建和修復組織所需的基本單位。對於素食者而言,糯米是獲取優質蛋白質的理想食物來源,能有效補充其飲食中可能缺乏的動物性蛋白質。其蛋白質的消化率極高,進入人體後能迅速且高效地被吸收與利用,確保氨基酸能即時參與體內多種生化反應。除了蛋白質,糯米還含有維生素B羣,這些維生素對於維持身體正常的生理機能至關重要,它們協同作用,促進新陳代謝,確保能量轉換順暢。綜合其營養組成,糯米對於心血管健康亦有裨益,有助於降低血壓與血脂,從而對預防心血管疾病起到積極作用,展現其全面的食療價值。

3. 豐富維生素和礦物質

糯米因其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在藥理上展現出多重助益。它富含維生素B1、B2、錳和鎂,這些成分協同作用,共同維護人體正常的代謝與健康機能。

其中,維生素B1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對於維持良好的食慾和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尤其重要,確保身體能量的有效利用。維生素B2則專注於能量代謝,幫助身體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同時也對維持健康的皮膚和黏膜組織具有積極作用,防止相關問題的產生。

而礦物質元素方面,錳作為一種重要的抗氧化劑,能有效抵禦自由基對細胞造成的損害,提供細胞層面的保護,延緩細胞老化。鎂的貢獻則更為廣泛,它參與肌肉的收縮活動,確保肌肉正常功能;此外,它也參與神經訊號的有效傳導,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性;同時,鎂對於骨骼的正常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對維持身體各項生理功能的穩定和整體健康至關重要。這些存在於糯米中的微量營養素,共同構築了一個支持身體新陳代謝和健康運作的堅實基石。

4. 改善消化系統

糯米,作為一種常見的穀物,其在改善消化系統方面的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其特定的營養成分與物理特性。首先,糯米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與複合澱粉。這些成分在進入消化道後,能有效增加糞便體積,並促進腸道蠕動。此一作用有助於加速體內廢物的排出,從而顯著緩解便秘問題,使排便過程更加順暢。同時,對於因消化功能較弱而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狀,糯米的易消化特性與溫和質地,亦能為腸胃提供溫潤滋養,間接增強消化功能。

其次,糯米所獨具的黏性成分,主要來自其高比例的支鏈澱粉。當這些黏性物質進入胃部時,它們能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層物理性的保護膜。這層黏性屏障如同緩衝墊,有助於阻隔過量胃酸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與侵蝕。因此,對於因胃酸分泌過多而引發的胃痛、胃脹等不適,糯米能提供輔助性的舒緩作用,減輕胃部壓力,維護胃黏膜的完整性。此特性對於需保護胃部少受刺激的人群尤其有益。

5. 補充能量

糯米性溫味甘,入脾胃二經,其藥理功效與補充能量有著深刻關聯。中醫認為其能益氣補中、健脾養胃。脾胃乃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將食物轉化為身體所需精微,此功能健全則氣血生化有源,有助於恢復體力,補充元氣。

從現代營養學角度分析,糯米是一種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每100克糯米含有高達358大卡的熱量,比普通大米高出一倍多,此能量密度使其成為迅速提供能量的優選。糯米中澱粉含量豐富,這些澱粉可迅速分解為葡萄糖被人體吸收利用,直接為細胞活動提供「燃料」。

這種快速吸收轉化為葡萄糖的特性,使糯米能即時為身體提供大量能量,特別適合體力消耗後、或急需補充血糖以維持體力與腦力運作之際。有助於迅速緩解疲勞,恢復精力。此外,糯米亦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雖非能量主源,卻能輔助能量代謝,確保身體機能正常運作,間接支持能量的轉換與效率。無論從中醫「益氣補中」的角度,抑或現代營養學「高熱量速供」的分析,糯米在補充能量方面的功效均顯著。

糯米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糯米的運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煮粥:糯米煮粥是糯米最常見的食用方法。糯米粥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的功效。一般來說,煮糯米粥時,可以將糯米和大米按照1:1的比例混合,加入適量水,煮至糯米和大米都熟透即可。
  • 做糕點:糯米可以用來做各種糕點,如年糕、糯米糍、糯米丸子、糯米粽子等。糕點可以作為零食食用,也可以作為主食食用。
  • 釀酒:糯米可以用來釀酒,如糯米酒、黃酒、甜酒等。酒可以作為飲料食用,也可以作為藥用。 糯米的用量一般根據個人需要而定。

一般來說,成人每次食用糯米的量不宜超過100克。糯米含有豐富的澱粉,過量食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糯米注意事項

  1. 脾肺虛寒者宜補: 可溫補脾肺氣血,改善虛寒體質。
  2. 痰熱風病及脾病者忌食: 可加重痰熱,導致積食。
  3. 不宜過量食用: 會造成消化不良。
  4. 不宜與肉類同食: 會引起腹脹、腹瀉。
  5. 不宜與澱粉類同食: 會加重消化負擔。
  6. 不宜與寒涼性食物同食: 會造成腹瀉、腹痛。

糯米相關的方劑


糯米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痤瘡糖尿病痔瘡身體容易出汗腹瀉大便溏食慾不振低血糖糖尿虛弱低血壓消化不良忽冷忽熱怕冷手腳冰冷小便量多顏色像水腹瀉伴隨不消化食物大便次數頻繁胃腸出血白痰,白鼻涕頭部發冷胃脘不舒服身體消瘦背部感覺冷怕吹到風不易流汗上吐下瀉腹中有鳴叫聲陰囊濕冷腹中感到寒冷胸部發冷上腹胃脘痛腹痛腰部冷涼陰部感到寒冷大便失禁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