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惠丸

SHENG HU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4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肺經 18%
胃經 17%
脾經 17%
心經 11%
腎經 10%
大腸經 3%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聖惠丸方中含硃砂,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由於其性質特殊,常配合其他藥物使用,如與遠志、柏子仁等合用,以增強鎮心安神之效。
  2. 解毒消腫: 硃砂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瘡瘍腫毒等症。然而,硃砂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非常用藥物,多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處方。

聖惠丸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驅邪: 雄黃性溫,味辛,歸肝、脾、腎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古人認爲,瘟疫、瘴癘等疾病由邪氣入侵所致,雄黃能驅邪解毒,故將其列入方劑以防治此類疾病。
  2. 疏通經絡: 雄黃具有通經活絡之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聖惠丸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疾病,加入雄黃可以輔助藥物疏通經絡,減輕疼痛,促進康復。

聖惠丸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在其組成中,包含藜蘆,這是因為藜蘆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能夠有效地清熱解毒,並且具備祛痰和化瘀的作用。

藜蘆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生物鹼和類黃酮,這些成分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對於多種感染性疾病具備良好的輔助療效。此外,藜蘆部位的痰熱證狀,也能通過藜蘆的宣通作用得到緩解。在聖惠丸中,藜蘆的加入可加強方劑的整體效果,特別是在針對熱症和腫脹、痰濕相關的病證中,藜蘆所帶來的調理作用尤為重要。

因此,藜蘆作為聖惠丸的重要成分之一,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使其能夠在辨證施治中發揮更為全面的作用。

聖惠丸中含有莽草,乃因其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濕、止痛、解毒等功效,適合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

莽草含有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能溫經通絡,散寒止痛,對於寒邪凝滯、筋骨疼痛等病症有較好療效。此外,莽草亦有解毒消腫作用,可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瘡瘍腫毒等。

然而,莽草亦具毒性,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聖惠丸方中包含鬼臼,主要源於其強力瀉下作用。鬼臼為蓼科植物鬼臼的根莖,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臨牀應用於治療濕熱下注、腸胃積熱、便祕等症。

聖惠丸針對的是濕熱蘊結、腸胃不暢所致的疾病,而鬼臼的強力瀉下作用可以有效瀉熱通便、驅除濕熱,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通腑利濕之功效。

聖惠丸中含巴豆,主要是為了其瀉下通便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有毒,能瀉下熱結、攻積化瘀,對於因濕熱、瘀血導致的便祕、腹痛、腹脹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一般而言,聖惠丸中巴豆的用量較少,並與其他藥材配伍,以減輕其毒性,發揮其瀉下通便的功效。

聖惠丸中包含麝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開竅醒神:麝香性溫,氣味芳香,入心經、脾經,具有開竅醒神之功效。對於神志昏迷、中風痰厥、驚癇等症,能起到迅速開竅、蘇醒神志的作用。

二、活血通絡:麝香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對於瘀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痺痛、麻木、肢體不遂等症,能起到活血通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聖惠丸中加入麝香,旨在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聖惠丸中含有斑蝥,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攻毒拔毒、消腫止痛之效。斑蝥為傳統中藥材,性溫,味辛,有毒,歸心、膀胱經。其主要成分為斑蝥素,具有抗炎、止痛、抗菌等作用。

聖惠丸主要用於治療癰疽腫毒、瘰癧、惡瘡等疾病,斑蝥在其中起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解毒散結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可達到更好的療效。

聖惠丸方劑中包含糯米,其作用主要有二:

1. 固本培元:糯米性溫和,味甘,入脾胃經,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之功效。藥物需依靠脾胃氣血的化生和運化才能發揮療效,糯米能加強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2. 輔助藥力:糯米黏性較強,可將藥材包裹成丸,方便服用,並有助於藥物在胃腸中緩慢釋放,延長藥效,提高藥物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聖惠丸」主治功效分析

概述

聖惠丸,源自《仁齋直指方論》,由硃砂、雄黃、藜蘆、莽草、鬼臼、巴豆、麝香、斑蝥等多味藥物組成,其古代主治為「蠱毒,心腹堅痛,羸瘁骨立,面目黃瘦」。此方劑以峻猛之藥性,針對毒邪深重、積聚於內,導致氣血虧虛、形體消瘦等病症。

成分分析及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祛除毒邪:

  • 硃砂、雄黃、斑蝥: 此三味藥物皆具解毒之功,其中硃砂善於鎮靜安神,解毒殺蟲;雄黃則驅風除濕,消炎止癢,對蛇蠍等毒蟲之毒有解毒作用;斑蝥則破血行經,消腫止痛,可針對毒邪侵犯引起的局部腫痛。
  • 巴豆: 巴豆性味辛熱,具有強烈的瀉下攻堅作用,可將積於腸道內的毒邪排出體外。其燥熱之性亦有助於祛除體內濕毒。

2. 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 莽草、鬼臼、斑蝥: 此三藥均有活血化瘀之功,可改善因毒邪侵襲導致的氣血瘀滯。莽草散寒止痛,可緩解因寒邪入侵或氣血阻滯引起的疼痛;鬼臼則破血逐瘀,可針對瘀血阻滯的病理狀態。
  • 麝香: 麝香辛溫芳香,具有開竅醒腦,調氣和血之功,能通暢經絡氣血,促進藥效的發揮。

3. 利水通淋,兼顧整體:

  • 藜蘆: 藜蘆雖性味苦寒,但有其獨特之處,能利水通淋,降壓抗敏,其作用可協助機體排除因毒邪侵犯引起的代謝廢物,並可能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綜合分析:

聖惠丸的配伍,可謂峻猛而全面。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

  • 峻下逐邪: 利用巴豆的峻下之性,快速排除體內毒邪,切斷毒源。
  • 解毒散瘀: 以硃砂、雄黃、斑蝥等藥物解毒,並以莽草、鬼臼、麝香活血化瘀,改善體內氣血運行。
  • 兼顧整體: 藜蘆的利水通淋作用,可輔助排除毒邪,同時兼顧機體的整體平衡。

主治病症的病機分析

《仁齋直指方論》指出,聖惠丸主治「蠱毒,心腹堅痛,羸瘁骨立,面目黃瘦」。此描述揭示了該方劑所針對的病機:

  • 蠱毒: 古代所指的蠱毒,多為多種病邪混合而成,具有複雜的病理變化。
  • 心腹堅痛: 蠱毒侵襲臟腑,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阻滯,故見心腹堅痛。
  • 羸瘁骨立,面目黃瘦: 毒邪侵犯,損耗精血,導致氣血嚴重虧虛,故見形體消瘦,面色黃白無華。

聖惠丸以峻猛之藥性,針對蠱毒的複雜病理,從瀉下逐邪、解毒散瘀、兼顧整體等方面入手,旨在祛除病邪,恢復機體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結論

聖惠丸是一劑峻猛的方劑,以其獨特的配伍和峻烈的藥性,主要用於治療毒邪深重、積聚於內,導致氣血虧虛、形體消瘦等病症。其治療原理在於峻下逐邪、解毒散瘀、兼顧整體,針對病機進行全面的幹預。雖然此方劑具有良好的療效,但因藥性峻猛,應當謹慎使用,且需遵從醫囑,切勿自行濫用。

傳統服藥法


朱砂(研)7錢半,雄黃(研細)7錢半,藜蘆(去蘆頭)半兩,莽草(微炙)半兩,鬼臼(去須)半兩,肥巴豆肉15個(去油),麝香1錢,青色大蝦蟆1個(燒存性),斑蝥(去翅足,糯米炒黃)3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5丸,空心溫酒送下。少刻,更吃粥飲1盞,利出蟲蛇惡物。若不吐利,更服2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聖惠丸, 出處:《直指》卷二十五。 組成:朱砂(研)7錢半,雄黃(研細)7錢半,藜蘆(去蘆頭)半兩,莽草(微炙)半兩,鬼臼(去須)半兩,肥巴豆肉15個(去油),麝香1錢,青色大蝦蟆1個(燒存性),斑蝥(去翅足,糯米炒黃)3錢。 主治:蠱毒,心腹堅痛,羸瘁骨立,面目黃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