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草

莽草

MANG CAO

  • 英文名稱:Illicium lanceolatum A.C. Smith
  • 別名:紅茴香,春草,山大茴,紅桂,骨底搜,草,鼠莽,石桂,菵草,葞,山木蟹,芒草,石佳
  • 藥品來源:為八角科植物狹葉茴香的葉。採收和儲藏:春、夏兩季採摘,鮮用或曬乾用。
  • 道地藥材:陝西, 福建, 江西, 浙江, 江蘇, 安徽
  • 生長環境:林中, 溝谷, 疏林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莽草的傳統功效


1. 殺蟲止癢

莽草,在古代醫籍中,以其殺蟲止癢的功效著稱,並非內服常用藥物,多以外用為主。其殺蟲作用在諸多典籍中都有記載,例如《神農本草經》提到其「殺蟲魚」,說明其毒性足以殺死魚類,暗示其對蟲類也有殺滅作用。 《藥性論》更直接指出其「殺蟲」,並說明可治「頭瘡白禿」,顯示其在治療頭皮寄生蟲或皮膚病上的應用。

《名醫別錄》記載莽草可治療「頭風癢」,並建議「可用沐,勿近目」,說明其可用於洗浴止癢,但需注意避免接觸眼睛。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擴展了其應用範圍,指出其可治療「皮膚麻痹」,並建議以濃煎湯淋洗患處;對於「風蟲牙痛,喉痹」,則建議濃煎葉後含漱。這些記載都佐證了莽草外用殺蟲止癢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述鉤元》特別強調莽草「大毒」,認為內服風險極高,僅適合外用。 《本經逢原》也指出其「性最猛烈」,並提及古代已鮮少內服,主要應用於毒魚及治療頑痹濕風、蟲牙等,再次說明其毒性及外用為主之特性。 綜觀諸多古代醫籍記載,莽草的殺蟲止癢功效主要體現在外用,內服則存在極大的風險,需謹慎操作。 其藥性猛烈,使用時應遵照古方及專業人士的指導,避免因使用不當造成不良反應。

2. 消腫散結

莽草,其消腫散結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與藥性皆值得探討。

《神農本草經》最早提及莽草能主治「癰腫、乳腫(一作乳癰)、疝瘕,除結氣」,說明其在消散局部腫塊、消除氣滯血瘀方面的作用。其中「疝瘕」指腹部腫塊,「結氣」則為氣機阻滯所致的腫脹,這都與現代醫學中炎症、腫瘤等疾病的病理機制有所關聯。 《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風疽、疝氣腫墜、凝血,治瘰癧」,「風疽」為皮膚感染所致的腫脹, 「瘰癧」則是淋巴結腫大,這些都顯示莽草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腫塊有一定療效。

《名醫別錄》則記載莽草可治「喉痹不通,乳難」,「喉痹」指咽喉腫痛,「乳難」指乳腺炎症,說明其消腫作用不僅限於體表,也可應用於黏膜炎症。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擴展了其應用範圍,提及可治「皮膚麻痹」,暗示其可能具有某些活血通絡的功效,從而達到消腫散結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述鉤元》明確指出莽草「大毒」,《本經逢原》也強調其性「最猛烈」,因此內服使用風險較高,古籍中多建議外用,例如用於治療頑痹濕風或蟲牙。 這也說明,莽草雖有消腫散結之效,但其毒性不容忽視,需謹慎使用,古代醫家多以經驗及技巧控制其劑量和使用方法。 其消腫散結的機制,可能與其殺蟲、活血通絡等藥性相關,但具體機理仍需現代藥理學進一步研究。

3. 祛風止痛

莽草,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具有顯著的祛風止痛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其毒性,能強力驅逐體內外邪氣。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莽草能主治頭風、癰腫等症,說明其在祛除風邪引起的頭痛及局部腫痛方面已有應用。 《名醫別錄》則進一步指出其可治療喉痹(咽喉腫痛)、乳難(乳腺炎),並可用於沐髮治療頭風癢,這體現了其外用祛風止痛的應用方式。 《藥性論》更擴展了其功效,指出其能治療風疽(皮膚病)、疝氣腫墜,以及瘰癧(淋巴結腫大),顯示其在治療因風濕或邪氣引起的疼痛及腫脹方面具有較廣泛的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多部典籍都強調了莽草的毒性。《本草述鉤元》明確指出其毒性,並建議外用,避免內服。 《本經逢原》也指出莽草“大毒”,並說明其治療疝瘕結氣是通過強力“蕩滌在內之宿積”,治療癰腫頭風是“搜逐在外之邪毒”。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記載了其治療皮膚麻痹、風蟲牙痛等症的外部應用方法,例如濃煎湯洗或含漱。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記載的莽草祛風止痛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對風邪、濕邪引起的疼痛、腫脹、皮膚病等具有較強的驅逐作用。但因其毒性較大,古代醫家多建議外用,或謹慎內服,且使用需嚴格控制劑量和方式。 現代醫學尚未完全闡明其藥理機制,因此,其臨牀應用需格外小心。

4. 利水消腫

莽草,作為一種峻猛的中藥,其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古代典籍中鮮少直接提及此功效,而是著重於其殺蟲、祛風、消腫散結等方面。 我們可以從古籍中探討其間接的利水消腫機理。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藥性論》等多部典籍記載莽草可治癰腫、乳腫、疝瘕等症。這些病症雖然不一定直接由水腫引起,但往往伴隨著局部組織的腫脹積液。莽草的“除結氣”功能,可能間接地促進了體內積液的代謝,達到消腫的效果。 所謂“結氣”,在古代醫學中,與現代醫學中的水液代謝紊亂有一定的關聯性,莽草可能通過其峻烈之性,驅除體內鬱滯,從而輔助利水消腫。

《藥性論》提到莽草能“除濕風”,濕邪是中醫學中導致水腫的重要病因之一。 因此,莽草的祛濕作用,也間接地具備了利水消腫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藥性論》也明確指出“不入湯服”,說明其毒性較強,內服風險極高。

《本草述鉤元》則提到莽草毒性較強,不宜內服,其利水消腫作用主要體現在外治方面。 而《日華子諸家本草》記載其可用於治療皮膚麻痹,這也暗示了莽草可能具有一定的通經活絡作用,對於因經絡不通而引起的局部水腫,可能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綜上所述,莽草的利水消腫功效並非其主要或直接作用,而是基於其殺蟲、祛風、除濕、消腫散結等功效的間接作用,且多應用於外治。 其毒性較強,內服使用風險極高,需謹慎。 古籍記載多側重於其治療其他疾病的功效,對其利水消腫功能的描述較少,且多為間接推論。

5. 活絡止痛

莽草,一味在古代醫籍中記載頗多的藥物,其「活絡止痛」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它對風濕痹痛、以及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的治療作用上。

從歷代本草的記載來看,莽草的藥性峻猛,多為外用。例如,《神農本草經》記載其能主治頭風、癰腫等症,說明它具有消腫止痛,驅除邪毒的作用;《名醫別錄》則提到可治喉痹不通、乳難等,反映其活血通絡的功效;《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風疽、疝氣腫墜,說明它在治療因風濕、氣滯引起的疼痛方面有一定效果。《日華子諸家本草》則記載其可治皮膚麻痹,以及風蟲牙痛,說明其具有麻痺止痛的作用,適用於局部疼痛的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典籍都強調莽草的毒性。例如,《本草述鉤元》指出其毒性較強,內服需謹慎,僅限於經驗豐富的醫師運用。其「活絡止痛」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外用治療,例如用於沐浴治療頑痹濕風,或煎湯漱口治療蟲牙痛等。這也與《本經逢原》中所述「性最猛烈;服之令入瞑眩」相符,強調了其毒性以及內服風險。

總而言之,莽草的「活絡止痛」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消腫、活血、祛風、殺蟲等多方面作用。但由於其毒性較大,古代醫家多建議外用,內服則需極為謹慎,且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其在現代醫學中應用較少,多為研究方向。

6. 止癢

莽草,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具有顯著的止癢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殺蟲止癢方面。 綜觀歷代本草,其止癢功能多見於外治。

《神農本草經》記載莽草「主…疥瘙」,直接指出其能治療皮膚疥瘡引起的瘙癢。 《名醫別錄》則提到「療…頭風癢,可用沐,勿近目」,說明莽草可用於外洗治療頭皮瘙癢,但需注意避免接觸眼睛。 《藥性論》也提到其能治「頭瘡白禿,殺蟲」,暗示其止癢功效可能與殺滅皮膚寄生蟲有關。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明確指出可用莽草「治皮膚麻痹」,麻痹感常伴隨皮膚病和瘙癢。

值得注意的是,多部典籍都強調莽草的毒性。《本草述鉤元》明確指出莽草「大毒」,內服風險極高,建議外用。 《本經逢原》也提到其「性最猛烈」,並佐以殺魚、鼠的例子說明其毒性之強。因此,古代醫家多將其用於外治,如洗浴或漱口,治療頑固性濕疹或蟲牙引起的瘙癢。 雖然其止癢功效在古代醫籍中有諸多記載,但由於其毒性較強,應用需謹慎,且需遵照專業醫師指導,切勿自行嘗試內服。 古代醫家重視其殺蟲止癢能力,也反映出當時對皮膚病病因的理解,認為許多皮膚瘙癢可能與蟲類感染有關。

7. 驅蟲殺蟲

莽草,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驅蟲殺蟲之效,主要體現在外治方面。綜觀《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等典籍,莽草的應用涵蓋了多種蟲害相關疾病。

《神農本草經》提到莽草「殺蟲魚」,直接點明其殺蟲能力。 《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頭瘡白禿,殺蟲」,說明莽草可用於治療頭皮相關的蟲患。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記載其可用於治療「風蟲牙痛」,並建議以濃煎湯含漱,消滅口腔內的蟲患。 這些記載都佐證了莽草在殺滅寄生蟲方面,具有顯著的功效,且作用對象涵蓋了體表及口腔等部位。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述鉤元》提及莽草「大毒」,並強調其內服風險極高,僅適於外治。 《本經逢原》也指出其「性最猛烈」,服用後可能引起「瞑眩」等不良反應,因此古代醫家多以外用為主。 即使是外用,如《名醫別錄》和《本經逢原》都提醒使用時需注意避免接觸眼睛,足見其藥性之強。 因此,儘管莽草具有驅蟲殺蟲的功效,但其毒性不容忽視,需謹慎使用,且多以經驗豐富的醫師指導下進行。 古代醫家多用於外敷或煎湯漱口等方法,而非內服。

8. 祛風除濕

莽草,在古代醫籍中,其祛風除濕的功效多見於外治,內服則因其毒性較強而較少使用。讓我們從歷代本草的記載中,一窺其祛風除濕之妙用。

《神農本草經》將其主治列為頭風、癰腫等,已點明其在治療風邪侵襲所致疾病上的作用。《藥性論》更明確指出其能「治風疽,除濕風」,說明莽草具有治療風濕性疾病的功效,而「風疽」則指因風邪侵犯肌膚所致的腫痛。《名醫別錄》提及其可治「頭風癢」,並可用於沐髮,說明其外用能有效改善因風濕引起的頭皮瘙癢。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擴展了其外治的應用,例如治療皮膚麻痹,以及風蟲牙痛、喉痹等,皆以濃煎湯漱口或外敷的方式使用。此處的「麻痹」可能也包含因風濕痺阻經絡所引起的肢體麻木。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述鉤元》提到莽草毒性較大,內服需謹慎。其與金牙石同用於治療顫振、譫妄等症,顯示其具有較強的活血祛瘀作用,但因毒性較強,臨牀應用較少。作者更建議外治為宜。而《本經逢原》也強調其大毒,內服風險高,多用於外治,例如治療頑痹濕風,或煎水漱口治蟲牙。

綜上所述,歷代本草對於莽草祛風除濕功效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外治方面,如洗浴、漱口等,以治療風濕引起的皮膚病變、關節疼痛、牙痛等症狀。其內服則因毒性較強而較少提及,需格外小心。 古代醫家對其藥性已有深入研究,但現代人使用需遵循專業醫師的指導,避免因使用不當造成傷害。

莽草的古代典籍


莽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研未調敷;或煎水熏洗、含漱。

莽草的炮製


《雷公炮炙論》:凡使(莽草),採得後,便取葉細銼。又生甘草、水蓼二味,並細銼之,用生稀絹袋盛毒木葉於甑中,上甘草、水蓼同蒸一日,去諸藥二件,取出,曬乾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

莽草有小毒,孕婦慎用。

莽草相關的方劑


莽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乳腺炎乳房腺體瘤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甲狀腺腫鏈球菌性咽喉炎皮膚癬菌病(頭,鬍鬚)白癬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頭痛疼痛皮膚炎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