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惡肉膏

食惡肉膏

SHI E RO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9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9%
脾經 11%
肺經 8%
大腸經 8%
胃經 8%
膽經 5%
心包經 5%
膀胱經 2%
腎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食惡肉膏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瀉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涼血、通便等功效。食惡肉膏方劑旨在治療因食用腐敗肉類引起的食積、中毒症狀,大黃能清熱解毒,瀉去積熱,緩解中毒症狀。

二、促進排泄: 食惡肉膏方劑中,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的排出,防止毒素在體內積聚,加重病情。同時,大黃還能降低腸道菌羣的數量,抑制有害菌的滋生,進一步減輕中毒反應。

食惡肉膏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食惡肉膏主要用於治療外傷腫痛、瘀血腫痛等症狀,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川芎與食惡肉膏中的其他藥物,如當歸、赤芍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提高藥效。

食惡肉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莽草。莽草又名博落回,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於熱毒內盛引起的各種症狀。其主要成分中含有多種活性化合物,如甾醇和多酚類,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對於消除肉類食物引起的不適感有顯著效果。

莽草的應用不僅限於消化不良,還能有效地緩解由於肉類過量攝取而引起的腸胃不適,如腹脹、腹痛等。在食用肉膏類食品後,人體可能會因為消化負擔過重而出現疲倦或不適,莽草可以幫助舒緩這些症狀,促進消化,讓人感到更加舒適。此外,莽草的抗炎特性也能夠減輕腸道的炎症反應,對整體健康具有正面的影響。因此,將莽草納入食惡肉膏的組成中,充分發揮了其在中醫理論下的作用,增強了方劑的效果。

食惡肉膏方中加入珍珠,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安神定驚的功效。

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安神定驚、明目去翳、生肌斂瘡之效。食惡肉膏乃針對食入惡物、中毒導致的症狀,珍珠可以清熱解毒,緩解毒素對人體的損害。同時,珍珠也能安神定驚,緩解中毒後可能出現的驚悸、失眠等症狀,有助於恢復患者的正常生理機能。

食惡肉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及食物中毒等症狀。其中,雌黃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雌黃即三硫化二砷,雖然其毒性為人所知,但在中醫理論中,適量的雌黃可以驅除濕邪,清熱解毒,對於一些因食物引起的中毒反應具有良好的療效。

雌黃的藥性偏寒,能夠迅速進入人體,並且作用於消化系統,促進毒素的排出。對於食物中毒引起的腹痛、噁心等症狀,可起到迅速緩解的效果。然而,應當注意的是,由於雌黃的毒性,使用時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防止副作用的發生。因此,在食惡肉膏中,雌黃的合理應用,體現了中醫在用藥方面的辯證思維,強調了藥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對患者具體情況的重視。這也彰顯了中藥方劑的復雜性與療效的多樣性。

食惡肉膏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食惡肉膏主要針對因寒邪入體引起的肉腐惡臭,附子能溫陽散寒,驅散寒邪,改善肉腐的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 附子能溫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肉腐常伴有局部血液循環不暢,附子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加速肉腐的消退。

總而言之,附子在食惡肉膏方中發揮着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肉腐惡臭。

食惡肉膏方劑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毒消腫:白蘞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食惡肉膏以治療因食惡肉而引起的各種中毒症狀,白蘞能有效清除毒素,緩解腫痛,促進傷口癒合。
  2. 健脾和胃:白蘞亦能健脾和胃,增強消化功能。食惡肉膏中加入白蘞,有助於減輕食惡肉造成的胃腸道不適,促進身體恢復。

白蘞在食惡肉膏中起到解毒消腫、健脾和胃的協同作用,有助於快速緩解中毒症狀,促進身體康復。

食惡肉膏中含有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涼,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瘡瘍、濕疹、瘙癢等症狀,白礬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
  2. 收斂生肌: 白礬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當皮膚受損,潰瘍或外傷時,白礬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加速傷口修復。

總體而言,白礬在食惡肉膏中起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收斂生肌的作用,對於治療濕熱瘡瘍、濕疹、外傷等症狀有重要作用。

食惡肉膏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能清熱瀉火,尤其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良好效果。食惡肉膏多用於治療因食積不化、濕熱內蘊導致的惡瘡、潰爛等症狀,而黃芩的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正好能幫助消腫止痛,促進瘡瘍癒合。

食惡肉膏方劑中加入雄黃,是基於其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其主要成分為二硫化砷,具有較強的殺菌、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瘡瘍腫毒、疥癬等疾病。

古代醫家認為,食惡肉膏主要用於治療因食用腐敗肉類而引起的食物中毒,雄黃能有效殺滅食物中的細菌,防止中毒症狀加重。同時,雄黃也能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緩解因食物中毒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食惡肉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癰疽及發背、諸惡瘡」,其核心在於「去惡肉」。古代醫家認為,癰疽瘡瘍形成後,若腐敗組織(惡肉)未除,則瘡口難愈,甚至毒邪內陷。此膏外敷可蝕腐生新,促使瘡面壞死組織脫落,為後續癒合創造條件,屬外科「祛腐」之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可分為攻毒蝕瘡、清熱解毒、活血散結、生肌斂瘡四大類,相互協同以去腐生新:

  1. 攻毒蝕瘡(直祛惡肉)

    • 雌黃、雄黃:辛溫有毒,具強力攻毒殺蟲、蝕瘡去腐之效,為傳統外科祛惡肉要藥。
    • 礬石(明礬):燥濕收斂,兼能蝕惡肉,可凝固壞死組織促其脫落。
    • 閭茹(藜蘆或茜草根):據《神農本草經》載能「排膿止血」,後世亦用其腐蝕惡肉。
  2. 清熱解毒(輔佐控制熱毒)

    • 大黃、黃芩:苦寒清熱瀉火,抑制瘡毒熾盛,防止熱毒蔓延。
    • 白蘞:清熱斂瘡,既能解毒,又可促進瘡面修復。
  3. 活血散結(改善局部氣血)

    • 芎藭(川芎):辛散溫通,活血行氣,助消散瘡腫壅滯之氣血。
    • 莽草(有毒,今少用):古代外用活血散結,與川芎協同疏通經絡瘀阻。
  4. 生肌斂瘡(兼顧後續修復)

    • 真珠(珍珠):甘鹼寒,解毒生肌,後期可助瘡口癒合。
    • 附子(生用):大辛大熱,雖為反佐防寒藥過抑,但其刺激之性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加速腐脫新生。

三、方劑配伍特點

  1. 以毒攻毒,外用為宜:方中雄黃、雌黃、莽草、附子等有毒,但外用可直達病所,避免內服風險。
  2. 動靜結合:活血藥(川芎、莽草)與收斂藥(礬石、白蘞)並用,既防瘀滯又防過散。
  3. 油脂為基,緩釋藥力:以豬脂煎膏,既能柔潤保護瘡面,又能延長藥物作用時間。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膏通過蝕瘡藥分解壞死組織,清熱藥控制局部感染,活血藥改善微循環,最終達到「去腐生新」之效。適用於瘡瘍中期,膿腐未脫、新肉未生之階段,體現中醫外科「腐不去則新不生」的治療思想。

(分析完畢)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芎藭1兩,莽草1兩,真珠1兩,雌黃1兩,附子(生用)1兩,白蘞2兩,礬石2兩,黃芩2兩,閭茹2兩,雄黃半兩。
去惡肉。
上(口父)咀。以豬脂1升半,煎6沸,去滓,納閭茹、礬石末,攪調敷瘡中,惡肉盡乃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食惡肉膏,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大黃1兩,芎藭1兩,莽草1兩,真珠1兩,雌黃1兩,附子(生用)1兩,白蘞2兩,礬石2兩,黃芩2兩,(艹閭)茹2兩,雄黃半兩。 主治:去惡肉。主治:癰疽及發背、諸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