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 Radix Ampelopsis Japanese Ampelopsis Root
- 別名:鐵老鼠,白漿罐,野紅薯,母雞抱蛋,山栗子,兔核,野著薯,貓兒卵,人卦牛,崑崙,地老鼠,山地瓜,山慄子,白根,母雞帶仔,鵝抱蛋,穿山老鼠,八卦牛,白水罐,山葡萄秧,見腫消,老鼠瓜薯,癩痢茶,五爪藤,昆侖,狗天天
- 藥品來源: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乾。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陝西, 四川, 陜西,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寧夏,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白蘞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蘞,其清熱解毒功效歷代醫家皆有論述。從古代醫籍中,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蘞能「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這已涵蓋了其清熱解毒的廣泛應用,並點明其作用於外瘍(癰腫疽瘡)及內熱(目赤、驚癇、溫瘧等)疾病。 《金匱要略》更進一步指出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並推論其治療目赤、驚癇、溫瘧及陰腫帶下,並非單純依靠其清熱解毒,更體現其辛涼散結,疏通經絡的作用。書中也提到白蘞與其他藥材合用,如與地膚子治淋濁,與白及治金瘡,與甘草解狼毒,說明其辛散之功,能有效祛除體內外之毒邪。
《本草正義》則從濕熱角度深入分析白蘞的功效。其認為白蘞「苦洩,能清濕熱而通壅滯」,癰腫疽瘡多因濕熱引起,白蘞的苦洩宣通之性,能散除熱結,消腫止痛。書中並指出其治療目赤、驚癇、溫瘧、陰腫痛等,均是濕熱或氣火鬱滯所致,白蘞皆能通過其苦洩宣通的作用而奏效。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列舉了白蘞治療發背、瘰癧、腸風、痔漏、刀箭瘡等多種疾病,顯示其清熱解毒功效的廣泛應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記載的白蘞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純指降低體溫,而是指其能清泄濕熱,散結解毒,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治療多種由濕熱、氣火鬱滯所引起的疾病的目的。其作用機理複雜,並非單一,而是多方面協同作用的結果。
- 《金匱要略》:「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本經》治目赤驚癇溫瘧,非取其解熱毒之力歟?治陰腫帶下,非取其去濕熱之力歟?《金匱》薯蕷丸用之,專取其辛涼散結以解風氣百疾之蘊蓄也。世醫僅知癰腫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膚子治淋濁失精,同白及治金瘡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
2. 斂瘡
白蘞,味辛性寒,古籍中記載其具有顯著的斂瘡功效,其機理主要在於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作用。
《金匱要略》指出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並認為其治療目赤、驚癇、溫瘧等症,皆因其清熱解毒之效。此書更強調白蘞的辛涼散結作用,能解開風氣百疾的蘊蓄。 其與其他藥材配伍,如與地膚子同用治淋濁失精,與白及同用治金瘡失血,與甘草同用解狼毒之毒,均說明其辛散之功。
《本草正義》則深入闡述白蘞的功效。它認為白蘞苦洩,能清濕熱而通壅滯,針對癰腫疽瘡等多由濕火引起的疾病有效。文中提到古人所指的「癰疽」,是外瘍的通稱,白蘞的苦洩宣通作用,能散去熱結引起的疼痛。其治療目赤、驚癇、溫瘧及陰中腫痛等,皆是因濕熱或氣火鬱結所致,白蘞能通過苦洩宣通來解決這些問題。 此書更提到白蘞有涼血破血、化瘀生新之效,可用於治療腸風痔漏、血痢、刀箭瘡等,也可作為外治藥物。
《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圖經》、《蘭室祕藏》等典籍,也記載白蘞能治療面上皰瘡、發背、瘰癧、刀箭瘡、燙火瘡等,佐證其在斂瘡方面的應用廣泛,且能生肌止痛。 《神農本草經》更將其主治列為「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說明其在治療瘡瘍方面的核心價值。 這些記載,從不同角度印證了白蘞在斂瘡方面的功效,並揭示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
3. 活絡止痛
白蘞,卻在歷代醫籍中展現其獨特的活絡止痛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止痛,而是透過疏通經絡、清熱解毒來達到目的。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蘞「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已點明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特性。書中更列舉了目赤、驚癇、溫瘧及女子陰中腫痛等病症,皆與濕熱、氣火鬱結有關。 《金匱要略》則進一步闡述,白蘞的辛涼散結作用能「解風氣百疾之蘊蓄」,其功效並非侷限於癰腫解毒,而是更廣泛地應用於各種因氣血凝滯、濕熱內蘊所致的疼痛。
《本草正義》則更深入分析白蘞的「苦洩」特性,指出其能清濕熱而通壅滯。癰腫、疽瘡等症多因濕熱導致,白蘞的苦寒之性可宣通氣血,散去熱結,從而止痛。書中更提到白蘞除了治療濕熱所引起的各種疼痛外,更具有涼血破血、化瘀生新之效,可用於治療刀傷、跌打損傷等外傷,促進傷口癒合。
綜觀各家醫籍,《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圖經》、《蘭室祕藏》等皆記載白蘞可用於治療多種疼痛相關病症,如面上皰瘡、發背、瘰癧、腸風痔漏等,佐證了其活絡止痛的功效,並拓展了其臨牀應用範圍。 由此可見,白蘞的活絡止痛,並非單一作用機制,而是通過其辛涼苦洩的特性,多方面調節機體,達到疏通經絡、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4. 散結
白蘞,其散結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僅止於解毒消腫。透過分析《金匱要略》、《本草正義》等經典著作,可更深入瞭解其作用機理。
《金匱要略》指出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其治療目赤驚癇、溫瘧、陰腫帶下等症,皆源於其清熱解毒、散結之效。文中更強調白蘞在薯蕷丸中的應用,意在「辛涼散結以解風氣百疾之蘊蓄」,說明其散結作用並非侷限於外瘍,更能針對內在積聚之邪氣。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闡述白蘞的散結機理,認為其「苦洩,能清濕熱而通壅滯」。癰腫疽瘡多因濕熱瘀阻而生,白蘞苦寒洩熱,能宣通鬱結,故能散結止痛。文中並指出,白蘞所治諸症,如目赤、驚癇、溫瘧等,皆與濕熱、氣火鬱結有關,皆可藉由其苦洩宣通的作用而獲得改善。此外,其亦提及白蘞的涼血破血、化瘀生新之效,拓展了其散結作用的層面。
其他醫籍如《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圖經》、《蘭室祕藏》等,也記載了白蘞治療諸多癰腫瘡瘍、瘰癧、腸風痔漏等疾病,進一步佐證其散結功效,其應用範圍涵蓋內外,從局部腫痛到內在氣滯血瘀,皆有其效用。 綜觀各家論述,白蘞的散結作用,並非單純的消腫止痛,而是透過清熱解毒、利濕通絡、活血化瘀等多重機制,達到疏通經絡、消除病竈的目的。 由此可見,白蘞散結之功,實為其藥性多面性的體現。
- 《神農本草經》:「《本經》: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 」
5. 化腐生肌
白蘞,其化腐生肌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蘞能「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已點明其治療瘡瘍的功效,並指出其藥性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的作用。 《金匱要略》則進一步闡述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並認為其治療目赤、驚癇、溫瘧等症,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散結之效。 書中更強調世醫僅知其解毒之用,實則忽略了其辛涼散結的廣泛應用。
《本草正義》則深入剖析白蘞的藥性,指出其「苦洩,能清濕熱而通壅滯」。癰腫疽瘡多由濕熱所致,白蘞的苦寒之性,能宣通壅滯,散解熱毒,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本草正義》更提及白蘞有「涼血破血,化瘀生新」的功效,這也解釋了其化腐生肌的機制。 其能治療腸風痔漏、血痢、刀箭瘡等,皆與此作用相關。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列舉白蘞能治發背、瘰癧、燙火瘡等,並強調其「生肌止痛」的功效。諸多古籍記載共同表明,白蘞的化腐生肌作用,並非單純的消腫止痛,而是通過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涼血化瘀等多重機制,促進創傷的癒合和組織的再生。 白蘞的應用,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藥物功效的深入研究和臨牀實踐的豐富經驗。
6. 清熱瀉火
白蘞,味辛性寒,自古以來即被用於清熱瀉火,其功效在多部古代醫典中都有記載,本文將結合《金匱要略》、《本草正義》、《神農本草經》、《日華子諸家本草》等典籍,闡述其清熱瀉火機理。
《神農本草經》記載白蘞主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已點明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其「除熱」並非單純退熱,而是針對因濕熱、火毒等引起的諸多病症。 《金匱要略》更進一步指出,白蘞用於治療目赤、驚癇、溫瘧等症,皆因其能「解熱毒」、「去濕熱」,並強調其辛涼散結的特性能解表散風。 這表明白蘞的清熱作用,並非單純的降低體溫,而是能疏通經絡,散去體內鬱積的熱邪與濕邪。
《本草正義》則深入剖析,指出白蘞「苦洩,能清濕熱而通壅滯」。癰腫疽瘡等症,多因濕熱蘊結而成,白蘞的苦寒之性,能瀉去體內過多的濕熱,使壅滯之氣得以宣通,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書中更提及白蘞治療目赤(濕熱上凌)、驚癇(氣火上菀)、溫瘧(熱痰窒塞)、陰腫痛(濕火結於肝腎)等症,皆基於此苦洩宣通的機理。 此外,《日華子諸家本草》更列舉白蘞可治發背、瘰癧、腸風、痔漏等,這些病症都與濕熱、火毒有關,再次佐證了白蘞清熱瀉火的功效。
綜上所述,白蘞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單純的降低體溫,而是通過其辛涼苦洩的特性,疏通經絡,散去體內鬱積的熱邪與濕邪,從而達到治療各種因濕熱、火毒引起的病症的目的。 其作用機理,體現在散結、解毒、清熱、利濕等多個方面,而非單一作用。
7. 解毒
白蘞,味辛性寒,自古以來即被視為重要的解毒藥物。其解毒功效,古籍記載豐富,可從多個層面理解。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蘞能主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並提及治療目赤、小兒驚癇、溫瘧及女子陰中腫痛等症。 其解毒機制,並非單純的消炎殺菌,而是根據古代醫學理論,以「辛涼散結」、「苦洩宣通」來解釋。
《金匱要略》認為白蘞的解毒功效來自其辛涼的特性,能散結解風氣百疾之蘊蓄。文中更指出,白蘞不僅治療癰腫,更能應用於目赤驚癇溫瘧及陰腫帶下等症,說明其解毒作用涉及濕熱、氣火等多種病因。 其與地膚子、白及、甘草等藥物配伍,更能增強其解毒散結的功效。
《本草正義》則進一步闡述,白蘞的「苦洩」性質,能清濕熱,通壅滯。癰腫疽瘡多因濕熱所致,白蘞的苦洩宣通,能散去熱結,從而止痛。 書中更指出,白蘞的應用範圍廣泛,包括治療目赤、驚癇、溫瘧等,皆與其清熱解毒、疏通經絡的作用相關。此外,它還能涼血破血,化瘀生新,故亦能用於治療刀箭傷等。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的白蘞解毒功效,不僅僅侷限於外在的癰腫瘡瘍,更涵蓋了內在的濕熱、氣火等病理因素所引起的各種疾病。其解毒機制,是通過辛散、苦洩、清熱等多重途徑,達到散結、消腫、止痛、除熱的功效,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藥物作用機理的深刻理解。 《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圖經》、《蘭室祕藏》、《本草綱目》等典籍的記載,更進一步佐證了白蘞在不同病症中的解毒應用,以及其廣泛的臨牀價值。
白蘞的現代功效
1. 防癌抗腫瘤
白蘞中的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其多酚類化合物,可以抑制多種癌細胞的增殖和轉移,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通過抗腫瘤作用,白蘞對乳腺癌、肺癌、結腸癌等類型的癌症具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抗氧化作用有助於預防多種疾病,包括癌症;免疫調節作用有助於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預防和治療癌症。
2. 降血脂
白蘞有降血脂之效。血脂,乃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脂質成分。脂高則增患心血管疾病之危。
白蘞含有效成分,能調節血脂。降血清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多酚類化合物等調節膽固醇代謝、脂肪酸代謝,控制脂含量。常服白蘞,可防治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等疾症。
3. 抗氧化
白蘞具有抗氧化作用,因其中含有大量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成分,如多酚、黃酮、維生素C等。抗氧化作用是指能夠清除體內自由基的活性,減少細胞和組織的氧化損傷,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
4. 止痛功效
白蘞素具有鎮痛效果,可緩解頭痛、牙痛、關節痛、肌肉疼痛,而白蘞另含黃酮、生物鹼等消炎和鎮痛成分,有助於改善腹痛和經痛。
白蘞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塗。
白蘞的炮製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蘞注意事項
- 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不宜服。
- 癰疽已潰者不宜服。
- 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服用。
-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兒童應避免使用。
- 白蘞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過量使用可能會導致胃腸不適、腹瀉等副作用。
- 白蘞可以降低血糖和血脂,糖尿病患者和低血壓患者應注意控制用量,避免影響身體健康。
- 白蘞含有一定的鉀離子,因此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慎用。
- 白蘞也有一定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因此血小板過低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使用。
白蘞相關的方劑
白蘞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白蘞含有的化學成分
延胡索酸(fumaricacid),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