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裹方

知母裹方

ZHI MU GUO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中性 (1.0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21%
心經 21%
脾經 15%
腎經 10%
胃經 10%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知母裹方」的組成中包含知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知母性寒,善清熱降火: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解暑的功效。它能有效地抑制體內熱邪的蔓延,並降低體溫,因此在「知母裹方」中起到清熱解毒、退熱止渴的作用。
  2. 知母善降肺熱,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知母裹方」通常用於治療肺熱燥咳、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病症。知母能清熱降肺火,並與其他藥材如生地、麥冬等配合,共同達到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知母裹方中包含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知母性寒,善清熱瀉火,川貝母性涼,清熱化痰,二者合用,可有效清肺熱、化痰液,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
  2. 緩解燥熱,保護津液: 知母入肺、胃經,可滋陰降火,緩解肺燥熱;川貝母潤肺,可滋養肺陰,避免燥熱傷肺,共同起到保護津液、緩解燥熱的作用。

因此,知母裹方中加入川貝母,可有效提升藥效,達到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適用於熱性咳嗽、燥熱傷肺等症狀。

知母裹方中包含白芨,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苦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知母性寒,味苦,歸肺、腎經,擅長清熱瀉火。二者相配,可增強清熱解毒、止血生肌之效,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導致口舌生瘡、皮膚潰瘍、外傷出血等症狀。
  2. 緩解燥熱傷肺: 知母裹方中知母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瀉火之效,白芨則能收斂止血、保護肺部。二者配合,可以緩解燥熱傷肺,改善咳嗽、痰少等症狀。

白芨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知母裹方的清熱解毒功效,更能有效緩解燥熱傷肺,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

知母裹方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知母性寒,善清熱瀉火,但單用容易傷胃。白蘞甘溫,可緩解知母的寒性,並助其清熱降火。二者相配,既能清熱瀉火,又能保護脾胃,使藥效更加穏固。
  2. 針對病症,共奏效用:知母裹方主治熱病煩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白蘞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生津止渴,與知母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消炎退熱,緩解病症。

知母裹方中加入肉桂,看似矛盾,實則蘊含著精妙的配伍原理。知母性寒,善於清熱瀉火,而肉桂性熱,溫陽補火。兩者一寒一熱,看似相悖,實則相互制約,達到寒熱平衡。

知母清熱瀉火之餘,或有寒涼過度之弊,肉桂則溫陽補火,抵消寒性,避免寒涼傷正。同時,肉桂辛溫,可引導知母藥力直達病所,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此即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以相反之性,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知母裹方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知母裹方常用於治療火毒熾盛、咽喉腫痛等症,乳香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局部炎症,減輕疼痛,輔助知母清熱瀉火之功。
  2. 引藥入絡,提高療效:知母性寒,入肺、胃經,善清熱降火。乳香具有引藥入絡的作用,可將知母的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更有效地發揮清熱瀉火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知母裹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筋骨傷折」,屬古代傷科外用方劑,主要針對骨折、筋傷等外傷,透過局部敷裹以促進癒合。其功效推測為「消腫止痛、活血散瘀、接骨續筋」,對應中醫傷科「外固定」與「藥物療效」結合的傳統療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乳香:辛散苦泄,活血行氣、消腫生肌,為傷科要藥,可改善局部瘀血疼痛。
    • 桂(去粗皮):辛溫通絡,溫陽行血,助藥力滲透,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2. 清熱散結、斂瘡生肌

    • 知母(焙)貝母(去心):二者清熱潤燥,可能用於緩折傷後局部化熱腫痛,古代亦用貝母散結消腫。
    • 白及白蘞: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保護創面,防止感染,助組織修復。
  3. 接骨續筋的配伍思路

    • 全方以「活血通絡」為基礎,搭配「清熱斂瘡」藥物,兼具消炎與修復雙重作用。外用酒調可增強藥性滲透,酒性溫散助行藥力,而新帛(細密布料)包裹固定,符合古代「夾縛固定」的物理療法概念。

推測治療機轉
此方外敷可能透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局部微循環改善(乳香、桂皮),減少腫脹瘀血。
  • 抑制發炎反應(知母、貝母、白蘞的清熱成分)。
  • 促進結締組織增生(白及的多醣成分具黏合性,或助傷口黏合)。

總結:知母裹方體現中醫「內病外治」思維,針對筋骨傷折的急性期與修復期,結合活血、清熱、收斂藥物,輔以物理固定,達到接骨療效。其組成側重「動靜結合」,既活躍局部氣血,又保護受損組織,符合傳統傷科「去瘀生新」的核心理念。

傳統服藥法


知母(焙)半兩,貝母(去心)半兩,白及半兩,白蘞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乳香(研)半兩。
接骨。
上為細末。
用好酒調如糊,攤藥在新帛上,裹所傷處,3-5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同名稱方劑


知母裹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組成:知母(焙)半兩,貝母(去心)半兩,白及半兩,白蘞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乳香(研)半兩。 主治:接骨。主治:筋骨傷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