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笈

白笈

BAI JI

  • 英文名稱:Bletilla striata Thunb. ex Reichb.f. Rhizoma Bletillae Striatae Bletilla Rhizome
  • 別名:利知子,連及草,地螺絲,一兜棕,白烏兒頭,甘根,冰球子,白芨,白根,君球子,白及,白鳥兒頭,白雞兒,臼根,羊角七,皸口藥,君求子,千年棕,白給
  • 來源: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塊莖。8~11月採挖,除去殘莖、鬚根,洗凈泥土,經蒸煮至內面無白心,然後撞去粗皮,再曬乾或烘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台灣,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潮濕, 山谷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白笈的傳統功效


1. 止血

白笈,其止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言其「性澀而收,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指出白笈的止血作用源於其收斂的藥性,能使破損的組織收縮,達到止血的目的。此收斂作用不僅限於止血,更能促進傷口癒合。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闡述,認為白笈「斂氣,滲痰,止血,消癰」,其粘膩的質地和收澀的藥性,能「堅斂肺藏,封填破損」,尤其適用於因熱壅血瘀造成的肺部損傷出血。但其也強調,若肺氣鬱逆,痰火血瘀嚴重,則不宜單獨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本草求真》則精闢地指出白笈「澀中有散,補中有破」,說明其止血作用並非單純的收斂,也包含了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成分。此說法與《神農本草經疏》中所述「苦能洩熱,辛能散結」相呼應,說明白笈能通過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來達到止血的目的,而非單純的物理性止血。

《蘭室祕藏》更直接指出白笈「止肺血」,說明其在治療肺部出血方面有獨特的療效。而《滇南本草》則記載其能「消肺癆咳血,收斂肺氣」,進一步印證了白笈在治療肺系出血方面的應用。

綜上所述,白笈的止血功效並非單一機制,而是通過其收斂、清熱、解毒、散結等多重作用,達到止血、生肌、癒合傷口的效果。其應用需根據病情辨證施治,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2. 活血化瘀

古籍記載中,白及並非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直接標明,但其多項療效間接反映了其活血化瘀的特性。 我們可從多個角度分析其間接的活血化瘀作用:

首先,《神農本草經疏》指出白及「苦能洩熱,辛能散結」,而瘀血的產生常與熱結、氣滯有關。白及的苦寒之性可清洩積熱,辛味則能散瘀消腫,從而間接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說明白及「澀中有散,補中有破,故書又載去腐、逐瘀、生新」,點明瞭其藥性既能收斂止血,又能散瘀消腫,其活血化瘀作用並非單純的「散瘀」,而是兼具收斂與疏通的雙重作用。

其次,《本草匯言》提及白及適用於「肺葉破損,因熱壅血瘀而成疾者」,說明白及能治療因血瘀導致的肺部疾病。 文中強調白及「能堅斂肺藏,封填破損,癰腫可消,潰敗可託,死肌可去,膿血可潔」,這些作用都與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滯有關。 《本草正義》也提到白及可治肺癰,並說明其苦寒之性可清肺胃,又能補傷,即使在肺癰這樣與血瘀相關的疾病中,也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前提是需辨明病情,不可濫用。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典籍未直接明言白及的活血化瘀功效,但從其治療癰疽、腫瘍、肺癰等疾病的記載,以及藥性分析,可以推斷出白及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 其作用機制並非單純的破血祛瘀,而是通過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等多重途徑,達到間接活血化瘀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白及活血化瘀的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臨牀應用需謹慎,並結合其他藥物及整體病情考量。

3. 化腐生肌

白笈,中醫常用藥材,其「化腐生肌」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諸多古籍記載,從不同角度闡明其作用機理。

《本草綱目》簡潔指出白笈「性澀而收,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其收斂的特性,能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認為白笈「苦能洩熱,辛能散結」,癰疽等疾病皆因氣血瘀滯所致,白笈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從而達到治療效果。此觀點強調了白笈在清除腐肉、膿血方面的作用。

《本草匯言》則更詳細地描述了白笈的機制:「斂氣,滲痰,止血,消癰」,並特別強調其「粘膩」的特性,能「堅斂肺藏,封填破損」,進而達到「託舊生新」的功效。 這說明白笈不只是單純的消炎止血,還能促進新組織的生長。

《本草求真》則注意到白笈「澀中有散,補中有破」,認為其既能收斂止血,也能散結消腫,並能「去腐、逐瘀、生新」,體現了其藥性中的多面性與複雜性。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白笈的「化腐生肌」功效,源於其收斂止血、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多重作用。其粘膩的特性,更有利於保護傷口,促進組織再生。 不同典籍側重的角度不同,但都肯定了白笈在治療瘡瘍、促進傷口癒合方面的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醫家也提醒,使用白笈需辨證論治,需考慮患者體質及病情,例如《重慶堂隨筆》即提到火熱未清者不宜使用。

白笈的古代典籍


白笈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1. 促進腸粘連消散:

動物實驗表明,白及溶膠灌服能顯著降低術後家兔的腸粘連發生率、粘連處數及粘連面積,效果優於右旋糖酐。與對照組和右旋糖酐組相比,白及組的粘連處組織反應較輕微,主要表現為纖維母細胞增生,膠原纖維排列疏鬆不規則,僅呈現類炎症反應。而對照組及右旋糖酐組粘連處組織細胞活躍,膠原纖維排列緻密且呈平行排列,並伴有毛玻璃樣變化,局部炎症反應明顯。這表明白及可能通過抑制過度的炎症反應和促進纖維母細胞增生,從而減少腸粘連的形成。

2. 促進創面癒合:

在實驗性燙傷、燒傷動物模型中,白及能夠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面癒合。這證實了白及具有去腐生肌、收斂創口的作用,符合其傳統中醫藥理中對外傷療效的描述。

2. 抗癌

根據現有研究,中藥白芨在現代藥理學上顯示出以下抗癌功效:

  • 直接抑制多種癌細胞生長: 白芨代血漿在小鼠實驗中,對肉瘤 (Si8o)、肝癌(HSC)、宮頸癌(Ui4)、艾氏腹水癌轉實體瘤 (EAC-ESC) 以及大鼠瓦克癌(W256) 均表現出明顯的抑制作用。
  • 抑制肝癌的發生和發展: 2%白芨葡萄糖注射液能夠顯著抑制二甲氨基偶氮苯誘發的大白鼠肝癌的發生和發展,具體表現為明顯減少肝癌結節數目,抑制肝癌發生,減少肝細胞癌變。對膽管細胞性癌和混合癌也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 保護肝細胞: 肝組織病理切片顯示,白芨對肝細胞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 有效成分可能是粘液質(薛荔果多糖): 研究表明,白芨中的粘液質,尤其是薛荔果多糖,可能是一種廣譜抗癌物質。
  • 提升免疫功能: 白芨多糖能夠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促進抗體生成增多,增強巨噬細胞功能,刺激網狀內皮系統,從而提高宿主對癌細胞的特異抗原免疫反應。
  • 輔助化療,減輕毒性: 白芨多糖與5-氟尿嘧啶合用,可以糾正實驗動物因化療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並減輕化療的毒性。

3. 抗菌

  • 抑制多種革蘭氏陽性菌: 白及在試管實驗中,能有效抑制多種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生長。
  • 抑制結核桿菌: 對於人型結核桿菌,白及同樣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
  • 抑制常見致病菌: 白及膠漿對白色葡萄球菌和甲型鏈球菌均有明顯的抑製效果。
  • 抑制真菌: 白及水制劑(濃度為1:4)能輕度抑制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
  • 甲醇提取物抗菌活性: 白及的甲醇提取物能顯著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
  • 活性成分與抗菌關係: 從白及中分離出的五種化合物,對白色念珠菌 ATTC248 和順發癬菌 QM240 均有抑製作用,且體外最小抑制菌濃度皆小於 100mg/ml。結構關係研究顯示,含有甲氧基的化合物活性會減弱,而含有羥基、苄基的化合物則能增強抗菌活性。

4. 防癌抗腫瘤

《本草綱目》言:「白及,能消腫疽,截邪氣,瀉毒殺蟲。」現代藥理研究深入證實,白笈確實具有預防腫瘤及抗癌的潛在功效。其抗腫瘤機制多樣且複雜。研究表明,白及注射液能顯著抑制由DAB(二乙基亞硝胺)誘導的大鼠肝癌細胞生長,此作用具選擇性,同時能有效保護正常肝細胞免受藥物或化學損傷,展現出其在抗腫瘤治療中的潛力與安全性。關鍵活性成分白及多糖是其發揮抗腫瘤作用的主要物質。這些多糖成分經證實對多種人體腫瘤細胞株,如肝癌、胃癌、非小細胞肺癌及乳腺癌細胞等,均顯示出顯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機制包括但不限於誘導腫瘤細胞的程序性死亡(凋亡)、抑制細胞異常增殖、阻斷癌細胞的細胞週期進程、調節異常的細胞信號傳導通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以及透過調節宿主免疫反應來增強機體對癌細胞的清除能力。白笈的這些現代藥理表現為中藥抗癌研究提供了寶貴實證。

5. 抗菌抗病毒

白笈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具抗菌抗病毒活性。其乙醇浸液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人型結核桿菌及奧杜盎小孢子菌。進一步分析顯示,從白笈中提取的聯苄類與雙氫菲類化合物,對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與齲齒相關的突變鏈球菌、白色念珠菌及須發癬菌均有抑制作用。這揭示了白笈針對多種細菌及真菌的廣譜抗菌潛力,作用機制可能與這些特定化學成分有關。

6. 抗潰瘍作用

白芨的抗潰瘍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現代藥理機制:

  1. 胃黏膜保護作用: 白芨多糖能夠直接保護胃黏膜,有效對抗實驗性胃潰瘍和潰瘍性結腸炎。大鼠實驗表明,白芨煎劑能夠顯著保護鹽酸引起的胃黏膜損傷,潰瘍抑制率高達94.3%。
  2. 刺激前列腺素(PG)合成與釋放: 白芨能刺激胃黏膜細胞合成和釋放具有保護作用的前列腺素(PG)。這表明白芨的黏膜保護作用部分來自於刺激內源性前列腺素的生成。當使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劑(如消炎痛)後,白芨的抗潰瘍效果會消失,進一步驗證了這一機制。胃液分析顯示,給藥後胃液分泌量和總酸度無明顯變化,但胃酸排出量顯著升高,暗示白芨並非直接抑制胃酸分泌,而是通過保護黏膜抵抗胃酸的侵蝕。
  3. 對抗多種潰瘍模型: 白芨甲醇提取物對多種潰瘍模型(包括幽門結扎型和束縛水浸應激型潰瘍)都具有明顯的對抗作用,顯示其抗潰瘍作用的廣泛性。
  4. 促進穿孔修復: 白芨粉對實驗性犬胃及十二指腸穿孔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它可以迅速堵塞穿孔,阻止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外漏,並加速大網膜的遮蓋,促進穿孔部位的修復。

白笈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研末,每次1.5-3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塗。

白笈的炮製


  • 除去殘莖、鬚根
  • 洗淨泥土
  • 蒸煮至內面無白心
  • 撞去粗皮
  • 曬乾或烘乾或揀去雜質
  • 用水浸泡
  • 撈出
  • 晾至濕度適宜
  • 切片
  • 乾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笈注意事項重點

  1. 外感及內熱壅盛者禁服。
  2. 外感咳血、肺癰初起及肺胃有實熱者忌服。
  3. 惡理石,畏李核,杏仁。(《本草經集註》)
  4. 反烏頭。(《蜀本草》)
  5. 癰疽已潰,不宜同苦寒藥服。(《本草經疏》)
  6.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
  7. 脾胃虛弱、便溏者應慎用。
  8. 有出血傾向、低血壓、腎功能不全等症狀者不宜使用。

白笈相關的方劑


白笈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腫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胃腸出血背部膿瘡乾眼症肛門裂咳血胃腸脹氣牙齦出血肩頸痠痛吐血大便出血肺結核咳嗽痢疾肝癌肛門出血胃潰瘍潰瘍性結腸炎齲齒損傷白癬皮膚皸裂腸炎

白笈含有的化學成分


白及聯菲 A(blestriarene A), 白及聯菲 B(blestriarene B), 白及聯菲 C(blestriarene C), 白及聯菲醇 A(blestrianol A), 白及聯菲醇 B(blestrianol B), 白及聯菲醇 C(blestrianol C), 白及雙菲醚 A(blestrin A), 白及雙菲醚 B(blestrin B), 白及雙菲醚 C(blestrin C), 白及雙菲醚 D(blestrin D), 白及二氫菲並吡喃酚 A(bletlol A), 白及二氫菲並吡喃酚 B(bletlol B), 白及二氫菲並吡喃酚 C(bletlol C), 白及菲螺醇(blespirol), 山藥素Ⅲ(batatasin Ⅲ), 3-O-甲基山藥素Ⅲ(3-O-methylbatatasin Ⅲ), 大黃素甲醚(physcion), 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桂皮酸(Cinnamic acid), 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 白及甘露聚糖(bletillamannan (4:1 mannose:gluco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