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瘡藥

圍瘡藥

WEI CHUANG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丸散膏丹集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0.3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肺經 18%
胃經 18%
脾經 9%
膀胱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9%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圍瘡藥」中包含「雄黃」,其主要作用是燥濕解毒、殺菌消炎。雄黃對於處理由濕熱或感染引起的皮膚病、癤腫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然而,由於雄黃有毒性,使用時必須謹慎,以免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圍瘡藥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涼,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圍瘡常伴有濕熱浸淫,瘙癢難忍,白礬能有效清除濕熱,緩解瘙癢症狀。
  2. 收斂生肌:白礬性澀,能收斂瘡口,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此外,白礬還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細菌感染,預防瘡口感染。

綜上所述,白礬在圍瘡藥中起到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圍瘡。

圍瘡藥方劑中包含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收斂止血: 白芨性寒、味甘苦,入肺、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圍瘡多因外傷或感染引起,常伴有出血、潰瘍等症狀,白芨可有效止血,促進傷口癒合。
  2. 消腫止痛: 白芨亦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圍瘡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亦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白芨在圍瘡藥方劑中扮演著收斂止血、消腫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減輕患者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圍瘡藥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腫瘍瘡疖」,即皮膚局部紅腫熱痛、未潰或已潰之癰腫瘡毒。其用法為外敷,以雞蛋清或米醋調和後圍塗瘡腫四周,目的在於「束毒聚腫」——防止熱毒擴散,促使瘡毒局限化,為古代外科「箍圍藥」的典型代表。

二、組成藥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雄黃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大腸經。
    • 傳統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善治癰腫疔瘡、蛇蟲咬傷。
    • 原理:含硫化砷,具抑菌、抗炎作用,能抑制瘡毒蔓延。
  2. 白礬(明礬)

    •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肝經。
    • 傳統功效:收斂止血,燥濕止癢,解毒殺蟲。
    • 原理:水解後生成氫氧化鋁,具收斂性,可凝固蛋白質,減少瘡面滲出,抑制細菌生長。
  3. 白及

    • 性味苦甘澀微寒,歸肺、肝、胃經。
    • 傳統功效: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 原理:含黏液質,能形成保護膜,促進瘡口癒合,降低炎症反應。

三、配伍邏輯與協同作用

  • 解毒與收斂並行:雄黃解毒為主,白礬收斂為輔,佐以白及生肌,三者協同形成「清熱毒→束瘡毒→護瘡面」的治療鏈。
  • 外敷賦形劑作用:雞蛋清性涼,能清熱解毒;米醋酸性,可增強藥材滲透,並輔助殺菌。此二者調和,助藥力直達病所。

四、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

  1. 抑菌消炎(雄黃、白礬)
  2. 減少組織滲出(白礬收斂)
  3. 保護瘡面(白及成膜)
    達到「圍瘡」效果,使瘡毒局限而後消散或促其潰破,符合中醫「截毒」、「托毒」的外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雄黃、白礬、白及各等分。
上為細末,瓷瓶收貯。
雞蛋清或米醋調勻,圍於瘡腫四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同名稱方劑


圍瘡藥, 出處:《丸散膏丹集成》。 組成:雄黃、白礬、白及各等分。 主治:腫瘍瘡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