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黃散

礬黃散

FAN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44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肺經 14%
脾經 14%
膀胱經 14%
大腸經 14%
心經 8%
胃經 8%
肝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礬黃散中使用白礬,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一、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皮膚濕疹、瘡瘍等病症的濕熱之氣,緩解瘙癢症狀。

二、收斂生肌:白礬能收斂組織,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濕疹、瘡瘍等病症造成的皮膚損傷有修復作用,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白礬在礬黃散中發揮著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礬黃散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因為雄黃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備強烈的解毒作用。雄黃含有的主要成分為硫化亞砷,其化學特性使其能有效抵抗多種病源微生物,對於皮膚感染、火毒腫脹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此外,雄黃性溫、味辛,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加速局部癒合及消腫。它在治療方面的功效使得礬黃散能夠針對各種炎症、濕熱病症提供有效的幫助。此外,雄黃的外用特性也有助於抑制皮膚上的炎症反應,配合其他成分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雄黃含有毒性成分,使用時需謹慎,當然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方劑,才能保證安全與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黃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礬黃散主治「耳內膿水,疼痛不止」,即現代所稱之化膿性中耳炎(耳膿)症狀。古代醫家用於治療耳道內有膿性分泌物伴隨疼痛之症,特別強調其效果快速(「只1-2度愈」),且不論病程新久皆可應用。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主藥組成:

  • 礬石(白礬):「半兩,熬汁枯」即煅燒後失去結晶水的枯礬,具有強效收斂燥濕、解毒殺蟲(抗菌)之功,能吸收耳內膿液水分並抑制細菌生長。
  • 雄黃:「好者一分」,選擇品質優良者,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之效,其硫化砷成分對多種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配伍特點:

  • 比例懸殊(5:1)突顯枯礬的主導地位,以收斂燥濕為主,雄黃為輔增強抗菌效果。
  • 極細末要求使藥粉能充分附著於耳道黏膜,發揮局部作用。
  • 使用方式(先拭乾、滴油後上藥)展現古人對耳道給藥技術的精細掌握:油劑可軟化耳垢、促進藥物分散,乾棉籤清潔後上藥確保藥效直接作用於患處。

治療機轉推論

  1. 物理作用:枯礬的強烈收斂性使耳道分泌物蛋白質凝固,減少膿液分泌;其乾燥作用改變耳道濕潤環境,不利細菌繁殖。
  2. 化學作用:雄黃的硫化砷與枯礬的硫酸鋁鉀共同形成抗菌環境,抑制化膿性感染的病原體。
  3. 協同效應:收斂與抗菌雙重作用解決「膿水」(滲出)與「疼痛」(感染)兩大主症,符合中醫「煨膿長肉」的創面處理理念。

此方體現古代外治法的精要——針對局部病理變化(濕熱蘊毒),採用直接作用患處的簡潔配伍,且通過特殊的給藥程序(清潔-潤滑-上藥)確保療效。

傳統服藥法


礬石(晉州者,熬汁枯)半兩,雄黃(好者)1分。
上為極細末。
每用手指甲挑半字,先以綿杖子拭耳內令乾,卻滴生麻油1-2點入耳內,仍以綿杖子粘藥末在耳內,不拘久近,只1-2度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礬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組成:礬石(晉州者,熬汁枯)半兩,雄黃(好者)1分。 主治:耳內膿水,疼痛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