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雄黃散

食肉雄黃散

SHI ROU XIONG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肘後方》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7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心經 15%
胃經 15%
肺經 10%
脾經 10%
膀胱經 10%
大腸經 10%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食肉雄黃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1. 驅蟲殺菌:雄黃性溫,具有較強的殺蟲、抗菌作用,能有效驅除體內寄生蟲,抑制細菌感染,針對食肉引起的病症,如食物中毒、腸胃炎等,起到治療作用。
  2. 解毒止痛:雄黃還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能緩解食肉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症狀。此外,雄黃還可解酒毒,對於食肉後飲酒過量引起的頭暈、嘔吐等,也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然而,雄黃屬於有毒藥物,需謹慎使用,切勿自行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食肉雄黃散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殺蟲: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殺蟲之效。雄黃性溫,善於解毒殺蟲,但其燥熱之性容易傷陰。白礬可與雄黃相配,起到平衡藥性、降低毒性的作用,避免燥熱傷陰。
  2. 收斂止癢: 白礬具有收斂止癢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由蟲咬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與雄黃配合使用,可加強殺蟲止癢的療效,促進傷口癒合。

總體而言,白礬在食肉雄黃散中起到平衡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食肉雄黃散主治「惡瘡」。
古代文獻中,「惡瘡」泛指潰爛流膿、久不收口、毒性深重或頑固難癒的瘡瘍,常伴隨紅腫熱痛、腐肉不消等症狀。此方以外用撒布為主,透過局部藥效直接作用於瘡面,以達袪腐、殺蟲、拔毒、斂瘡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雄黃(六分)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歸肝、胃經。
  • 核心作用:解毒殺蟲、燥濕袪腐。雄黃為治瘡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其硫砷成分具強效抑菌、殺蟲之力,可遏制瘡面邪毒蔓延,尤適於腐肉壅滯之惡瘡。
  • 配伍意義:為君藥,主攻瘡毒,化腐生新。

2. 閭茹(二分)

  • 考證:閭茹可能指「藜蘆」或「蘭茹」(待考,古方異名紛雜)。若為藜蘆
    • 性味功效:辛、苦,寒,有毒,歸肺胃經。
    • 核心作用:殺蟲滅虱、吐風痰,《本草綱目》稱其「治疥癬惡瘡」。外用可助雄黃加強殺蟲解毒之力。
  • 若為蘭茹(茜草科)
    • 則具活血散瘀、止血生肌之效,助瘡面修復。
  • 配伍意義:為臣藥,協同雄黃攻毒,或兼活血生肌。

3. 礬石(二分,疑為白礬)

  • 性味功效:酸、澀,寒,歸肺脾經。
  • 核心作用:燥濕止癢、解毒斂瘡,《醫學入門》載其「治惡瘡疥癬」。白礬具收澀性,可減少瘡面滲液,促進癒合;其低濃度抑菌作用配合雄黃增強抗感染效果。
  • 配伍意義:為佐藥,收斂瘡面並輔助解毒。

方劑配伍邏輯

  1. 攻毒為主,殺蟲斂瘡為輔
    雄黃為主導,直折瘡毒;閭茹助其攻邪或活血;白礬收澀防毒邪擴散,三藥合用形成「袪腐-解毒-斂瘡」鏈條,針對惡瘡腐肉瘀毒之病機。

  2. 寒溫並用,調和藥性
    雄黃性溫,礬石性寒,閭茹若為藜蘆亦偏寒,可制約雄黃溫燥之性,避免過度刺激瘡面。

  3. 外用直達病所
    藥末撒布瘡面,使高濃度藥物直接作用於局部,迅速抑制病原、促進腐脫新生。

總結

食肉雄黃散以雄黃為核心,結合閭茹、礬石,形成「解毒殺蟲+燥濕斂瘡」的復合功效,針對惡瘡之「毒壅血瘀、濕腐不斂」病機,體現中醫外科「腐去新生」的治療思路。其組方簡峻,藥力專注,為古代外科惡瘡外治的代表方之一。

傳統服藥法


雄黃6分,閭茹2分,礬石2分。上為末。
撒瘡中,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食肉雄黃散, 出處:《肘後方》卷五。 組成:雄黃6分,(艹閭)茹2分,礬石2分。 主治: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