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味消毒散

二味消毒散

ER WEI XIAO D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肺經 14%
脾經 14%
膀胱經 14%
大腸經 14%
心經 9%
胃經 9%
肝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味消毒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殺蟲: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殺蟲之效。二味消毒散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毒邪入侵所致的瘡瘍腫毒,白礬可有效抑制濕邪,殺滅細菌,促進瘡瘍癒合。
  2. 收斂止血: 白礬具有收斂止血作用,可幫助止住瘡瘍流出的膿液,防止感染擴散,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白礬在二味消毒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燥濕殺蟲、收斂止血的作用,使其成為治療濕熱瘡瘍的常用藥物。

二味消毒散由雄黃與黃柏組成,雄黃為其主要藥材,其加入的原因如下:

  1. 殺蟲止癢: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較強的殺蟲止癢功效,可有效抑制皮膚病原菌的滋生,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2. 解毒消腫: 雄黃亦具解毒消腫之效,能清除體內毒素,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因外傷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尤為有效。

二味消毒散中的雄黃,與黃柏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殺蟲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是治療皮膚病的經典方劑。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味消毒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集中於「風濕熱毒」引發的皮膚瘡瘍與痛癢症狀。其核心病機為濕熱蘊結、毒邪外泛,具體表現如下:

  1. 皮膚病證:濕疹、熱疖、痱子、痤瘡、疥瘡等,共同特徵為紅腫、滲液、劇癢,反映濕熱夾毒燔灼肌表。
  2. 急性感染與外傷:毒蟲咬傷、喉袋蛇纏(似帶狀皰疹或丹毒),乃毒邪直中血絡,局部氣血壅滯。
  3. 慢性滲出性病變:如慢性中耳炎流水、濕毒瘡瘍潰爛,屬濕濁久戀、腐肉難斂之證。

古人運用「茶清調敷」與「鵝翎蘸掃」之法,強調藥力直達患處,外治以截斷病勢,符合中醫「就近祛邪」的治療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白礬(一兩)

    • 性味酸澀寒,主入肝、脾經,外用長於「燥濕斂瘡、殺蟲止癢」。
    • 機理:其高濃度鉀鋁明礬成分可使蛋白質凝固,直接收斂滲出液,抑制細菌與真菌,故對濕爛瘡面、中耳炎滲液有效;同時能麻痺神經末梢,減輕搔癢(呼應麻風神經痛的鎮痛效果)。
  2. 臣藥|明雄黃(二錢)

    • 性味辛溫有毒,專入肝、胃經,功擅「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機理:含硫化砷,對皮膚寄生蟲(如疥蟎)、化膿性球菌有殺滅作用;辛溫走竄之性可活血通絡,與白礬相配,一溫一寒,共奏「開泄腠理、透毒外出」之效,改善紅腫熱痛。

配伍特點

  • 剛柔相制:雄黃辛溫助散,白礬寒澀收斂,二者比例5:1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過燥傷陰或寒凝留邪。
  • 標本兼顧:雄黃解其毒(治本),白礬斂其瘡(治標),針對濕熱毒邪的「腫、爛、癢」三大主症。

現代病症延伸原理

  • 麻風神經痛:雄黃抑制神經炎性反應,白礬降低神經末梢敏感性,合而阻斷痛覺傳導。茶汁調敷增加單寧酸成分,進一步收縮腫脹的神經血管。
  • 慢性皮炎:二藥協同調節局部免疫反應,減少組胺釋放,抑制過度增殖的角質細胞(如銀屑病)。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與「給邪出路」的治療智慧,外治法直接作用病灶,避開內服毒性風險,彰顯簡便廉效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白礬1兩,明雄黃2錢。
殺菌化腐,燥濕斂瘡。除濕止癢。
上為末。
茶清調化,鵝翎蘸掃患處。
"1.麻風神經痛:山東省北壇醫院採用濃茶汁調二味拔毒散外治80例麻風神經痛,收到了良好效果。一般在敷藥10-15分鐘後,疼痛基本消失,局部僅留有輕度脹感,24小時後將藥解除,脹大的神經已顯著變細變軟。 80例中,經敷貼一次治癒的有66例(佔82.5%),敷貼兩次治癒的有13例(佔16.25%),只一例敷貼四次,療效達100%。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麻疹疥癬中耳炎耳朵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二味消毒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一。 組成:白礬1兩,明雄黃2錢。 主治:殺菌化腐,燥濕斂瘡。除濕止癢。主治:風濕熱毒引起的瘡瘍、濕疹,紅腫癢痛,及毒蟲咬傷。熱癤、痱、痤、疥、疹、風濕癢瘡。喉袋蛇纏,濕熱時毒。濕毒引起的瘡瘍,紅腫痛癢流水,慢性中耳炎。皮炎、瘡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