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很難解,從中醫證候,經絡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2-02-11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異位性皮膚炎


類似名稱:過敏性皮膚炎,異位性濕疹,特應性皮炎,窩瘡,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得到這種皮膚病是很讓人痛苦的,它的主要症狀有皮膚搔癢及典型的各種皮膚症狀(發癢、紅腫、龜裂、濕疹或苔癬化)。

這種皮膚狀態會慢性持續性或反覆發作超過 6 個月以上。不同的好發部位及病症,發炎區域常有清澈液體流出,液體會隨著發炎時間越久而越濃。

90%的異位性皮膚炎會在5歲之前發作,這些小朋友很多也會出現其他症狀,例如: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等,因此這類小朋友被稱為「過敏兒」或是「異位性體質」。

各位讀者只要到google 去搜尋圖片,就會看到令人怵目驚心的照片,光是看照片就會感到痛苦,別說得到這種皮膚病!

異位性皮膚炎經常發生於小兒身上
異位性皮膚炎經常發生於小兒身上

成人也會得到此皮膚病,影響範圍則主要位於手腳「膕窩」及「肘窩」、脖子附近、前胸處。依照西方醫學統計,全球至少有20%的人一生中得過這種皮膚病,成人出現此病的機率也相當高!

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真正原因不明,普遍認為可能是「遺傳」、免疫功能異常、環境因子,以及皮膚穿透性過低有關。

一般都認為是環境與食物中的過敏原造成(例如:花生、核桃),情緒壓力不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但也可能使症狀惡化,它是不會傳染的疾病。

像這種可以讓人整個心情崩潰的疾病,現代醫學對於它卻依然搞不清楚原因,只能歸納於過敏、免疫功能失調所造成。

這種疾病是難以被治癒的,現代醫學的治療多數只能運用類固醇、抗組織胺快速消腫止癢,唯一目標就善症狀、避免惡化。

像這種原因不明,難以被治癒的疾病,最適合運用中醫的概念來思考,此刻中醫的經絡理論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從中醫的觀點看異位性皮膚炎


類似名稱:奶癬,濕毒瘡,浸淫瘡,乾癬,旋風瘡,四季風,頑濕,

古代沒有「異位性皮膚炎」這個名詞,但是許多類似的名詞,例如:「四彎風」、「奶癬」或「濕毒瘡」,這些都是依照症狀來命名的。

例如,位於手腕部的稱「窩瘡」,四肢或全身破皮流水,稱為名為「浸淫瘡」,位於耳部稱為「旋風瘡」,出現於嬰兒就稱為「奶癬」,全身性乾燥剝落屑,稱之為「乾癬」...等等。

中醫在古代經常治療此病,並且留下相當多的醫療紀錄。依照中醫權威《中醫症狀鑑別診斷學》所描述,皮膚搔癢的古代中醫證型,主要有血熱、血虛、風濕、風盛、風寒…等等,這些文字看來看去,最多就是「風」這個字。

古籍中大量提到風寒造成癮疹的說法,例如《傷寒雜病論》提到:「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諸病源候論》提到:「小兒因汗,解脫衣裳,風入腠理,與氣血相搏,結聚起相連,成癮疹。風氣止在腠理,浮淺,其勢微,故不腫不痛,但成癮疹瘙癢耳」。

可見古代中醫認為,只要去「風」,異位性皮膚炎就能夠改善!黃帝內經上說:「風者,百病之長也。」雲端中醫文章理經常提到的六邪(風、寒、暑、濕、燥、火),而風邪永遠是排名第一位的。

因此風可以引起的疾病最廣,他可以與其他六邪結合,所以稱之為:風寒、風熱、風濕、風燥、風盛(單純風很旺盛)…等等。中醫的風可以從經絡的角度來理解:

一、外感風寒後,即時造成4條經絡異常

讀者從雲端中醫的其他文章都知道,運用「經絡辨證」分析疾病的方法,通常是從疾病本身的發病位置來找線索,看看有哪些經絡通過?但是,像「全身搔癢」這種根本敵人位置在哪裡都不知道的疾病,是要如何分析經絡呢?

根據現代醫學觀察發現,異位性皮膚炎經常出現在頸項、前胸部、手肘窩、膝窩、手腕、足關節?既然有一定比例的人出現在膝膕窩或手肘窩,因此中醫稱之為「四彎風」。

如果單從四彎風的位置,可以找出影響最大的的兩條經絡,分別是:肺經與膀胱經。所謂「肺主皮毛」,肺經與皮膚病是有關聯的。

然而,這兩條經絡也具有臟腑別通的關係,基於《傷寒論》的基本原理,當感冒外感傷寒之後,第一個入侵的就是太陽經(膀胱經),隨即也造成肺經異常

四彎風與肺經、膀胱息息相關
四彎風與肺經、膀胱息息相關

由於肺經與大腸經互為表裡關係,而大腸經與胃經都同屬於陽明經,因此陽明經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可以說異位性皮膚炎最容易出現在這4條經絡的位置上

若從整個手肘窩的經絡對應,心包經對應胃經、心經對應膽經,全部對應人體陽經,也是屬於寒氣造成體內陽虛的範疇。

這種經絡對應理論看似抽象,事實上是可以被印證的。2021年進入寒冬之後,某會員A先生就一直有感冒的感覺,但是症狀卻不明顯。漸漸地他發現自己的「食指」、與「腳部」開始長出乾癬,一直感到很癢很想去抓,抓了之後就會破皮流水。

直到2022年初春時,他才驚覺:「這不就都位於大腸經與胃經」上嗎?由於他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這種現象了,他說:「進入夏天通常會自動消失!」有趣的是,他發現這與雲端中醫發表的數據完全符合(見下圖)。現代醫學也印證,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冬季

皮膚病出現的時間有規則,且可以被預測
皮膚病出現的時間有規則,且可以被預測

現代中醫師中醫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也強調目標就是改善皮膚屏障的穩定度,這個意思就是說外感風寒之後,體內的「營氣」與「衛氣」異常,造成皮膚屏障穩定度異常。

《傷寒論》的第一個方劑桂枝湯,就是在調和體內的「營氣」與「衛氣」。書中提到:「太陽病,……,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當皮膚肌表的毛孔開合異常時,流汗不能正常,就會開始皮膚搔癢,之後陸續產生各式各樣的皮膚病

從風寒的角度看皮膚病與經絡的關係
從風寒的角度看皮膚病與經絡的關係

由於寒氣進入體內之後,會產生各式這樣的變化,整本《傷寒論》都在描述這樣的變化,因此可以說整本書都可以治療皮膚病,這就是為什麼異位性皮膚炎沒有一定的治療方法,必須依照症狀見招拆招。

雲端中醫的會員有不少中醫師,某位不願具名的醫師,曾經治癒過不少所謂的「異位性皮膚炎」,但是他從來就沒有把它當成是皮膚病來治。

他說:「我只不過把這些皮膚病當成感冒來治而已!開出的中藥不外乎就是一些經方治療感冒傷寒的藥物為主,有時候甚至會用極熱的藥,效果卻非常的好!」

多數中醫師不願意公開治法,就算公開也沒有意義,因為這是完全不會有標準答案的!黃于家中醫師經常運用《傷寒論》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而且效果非常好,這就是從傷寒角度來治療的成功結果!

所以,結論是:感冒應該吃中藥,順便預防各種皮膚病!…這個推論或許你不相信?但是這可能是真理!

二、外感風熱、濕熱

除了上面提到的外感風寒之外,只要與「風」與「濕」有關的,也都會造成各種皮膚病。

傳統中醫認為,為什麼小孩很容易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這是因為在懷孕期間,母親愛吃魚蝦寒性,或是酒肉辛辣之物,造成體內濕熱、寒涼,這個過熱或過寒之氣,會遺留在胎兒身上,所以一出生就有濕熱或寒涼體質,也就是所謂的「先天胎毒遺熱」。

體內濕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濕、去熱。因此經常運用荊芥防風金銀花蒼朮蟬蛻、苦參、地膚子、黃連、連翹大黃苦參黃芩黃柏這些去風、去熱藥物內用、外用薰洗,產生一定的效果。

三、體內血虛生風(脾虛、陽虛、上實下虛)

中醫認為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是脾胃異常所造成,異位性皮膚炎也不例外,因為當一個人「脾虛」的時候,體內運化食物與水液的能力就會變差,如果又愛吃寒性的海鮮、熱性的酒類或辛辣之物,更會加重病情。

這種體質長久下來,會造成體內濕氣旺盛,最容易出現各種皮膚病,成年人的皮膚病幾乎都是這樣來的。

因此,雲端中醫最常討論到的「鐵三角經絡型態」其實就是成年人皮膚病的大本源。有些會員在成年的異位性皮膚病人身上,就是不斷看到這種典型脾經與膀胱經需證的經絡型態。

然而,多數的成年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是除了鐵三角經絡型態再加上腳部完全陽虛狀態,甚至轉變成為上實下虛狀態,這就很有機會出現「陰虛血燥」的症候,這就是最多中老年人皮膚病的成因。

現代人典型的經絡型態
現代人典型的經絡型態

當代名中醫師李宗恩,就曾經發表過一個成功治癒異位性皮膚病的案例,一位25歲的女性每天都要塗抹類固醇藥物,皮膚很硬且癢,除了解表藥物之外,運用「當歸飲子」之後立刻就有明顯變化,再配合針灸經絡穴道就明顯改善。

許多會員都曾經分享過,在冬天的時候特別容易出現皮膚癢,而他們的經絡現象幾乎都是呈現接近上實下虛的型態。有一位會員在2022年初的時候,發現只要服用「當歸四逆湯」,這種冬季發癢的現象就會明顯消失。

皮膚病是一個相當深的疾病,因為表面上是皮膚病,後面所蘊藏的是深深的臟腑、氣血、寒熱、自體免疫系統..等等難解的問題。

本文所提到的可能只是皮膚病發展之初的基本模型,要解除那些長年難解的皮膚病,恐怕裡面的複雜度更是深不可測。

希望藉由本文的提出,可以提供大家預防皮膚病的最簡單方法:從現在起每一次感冒,都好好處理吧,這就是預防皮膚病最簡單的途徑!

相關的14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異位性皮膚炎的經絡型態,有各種可能性,可以觀察肺經、三焦經、大腸經,脾經與膀胱經之異常下手,列舉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26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