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當歸四逆湯主要功用是「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腳冰冷或局部青紫、口不渴,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或麻木,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弱欲絕。
本方為養血通脈的常用方,由於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致。素體血虛而又經脈受寒,寒邪凝滯,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於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四肢是諸陽之本,身體因為寒氣造成血虛,陽氣不振,四肢缺乏溫養,所以手腳冰冷,而沒有出現其他陽氣衰微現象,身體局部青紫,是為血虛體內經絡受寒,血路不通所導致,重點在於手指、腳趾、手掌、腳踝冰冷,不是「四逆湯證」四肢冰冷現象。
《黃帝內經.素問》提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因為外在寒氣造成體內血虛,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以出現「腰腿疼痛」。
本方是由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桂枝湯以桂枝解肌散寒,配芍藥斂陰和營,立法重在調和營衛。
當歸四逆湯以當歸、芍藥養血和血,桂枝溫經散寒,立法重在溫經養血。由此可見,當歸四逆湯雖由桂枝湯加減變化而來,但其立法已與桂枝湯有差異。
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
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太過,傷及陰血。
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全方共奏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溫陽與散寒並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本方以當歸為主藥,主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寒之四逆證,脈細欲絕者,故名「當歸四逆湯」。
《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
「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裡,陽氣內鬱而不達四末所致,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症。
「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致,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並伴有疲勞想睡、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症。
「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所致,因其寒邪在經不在臟,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並兼見肢體疼痛等症。
四逆湯和當歸四逆湯均治寒厥,但四逆湯證是少陰病陽氣虛衰,陰寒內盛,肢冷嚴重,冷過肘膝,全身虛寒之象。當歸四逆湯證是血虛感寒,陽氣不振,寒凝經脈所致。
三方用藥、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揚俊所言:「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裡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溫熱暑疫全書》)
加減法: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脈絡不通者,可酌加牛膝、雞血藤、木瓜以活血通絡。若內有久寒,兼水飲嘔逆者,可加吳茱萸、生薑以溫胃散寒止嘔。若血虛寒凝之經期腹痛,或男子寒疝者,可酌加烏藥、茴香、良薑、香附以理氣散寒止痛。
本方在《傷寒論》中用於治療「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後世又將本方用於凍瘡、早期雷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屬寒凝經脈者,亦收到了較好的療效。
現代中醫運用當歸四逆湯廣泛應於各種疾病,列之如下:
- 循環系統:現代運用本方加減,用以治療動脈硬化、大動脈炎、畢夏氏綜合徵、Q-T間期延長綜合徵、病態竇房結綜合徵、陳舊性前壁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無脈症、心動過緩、高血壓、腦血栓形成、冠心病、心絞痛、雷諾氏病(末梢血管痙攣性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病症時,均以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
- 呼吸系統:現代曾運用本方加減,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證屬陽虛寒凝、痰飲內阻者。
- 消化系統:現代曾運用本方於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霉菌性腸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症等病證。以寒邪久積,氣血不暢,脾胃運化失職為病機要點。
- 精神、神經系統:現代曾運用本方用於運動性癲病、神經性頭痛、坐骨神經痛、未梢神經炎、多發性周圍神經炎、急性感染性神經炎、尺神經麻痹、偏頭痛、頑固性頭痛等病證時,以血虛有寒、經脈瘀阻為病機要點。
- 運動系統:現代曾運本方於類風濕性關節炎、肥大性脊柱炎、肩關節周圍炎、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僵硬症、頸椎綜合徵、頑固性排腸肌痙攣症、下肢肌肉痛、骨衙炎及骨缺血性壞死、骨折愈合遲延、腰椎間盤突出症等,以血虛寒凝、筋脈失養、關節不利為病機特點。
- 泌尿生殖系統:本方常用於精索靜脈曲張、精索鞘膜積液、睪丸炎、附睪炎、輸精管結扎後遺症、腹股溝斜茄、前列腺肥大、外傷性陰襄腫大、陽痿、縮陰症、精液不液化等病證,以下焦虛寒、少腹冷痛為辨證要點。
- 婦科:本方可用於痛經、閉經、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子宮下垂、妊娠腹痛、妊娠甲下衄淤、月經週期性水腫、產後腰腿痛、產後腹痛、產後旁等病證,以寒凝胞宮,氣血淤滯,絡脈失用等為病機特點。
- 皮膚科:本方可用於治療凍瘡、蕁麻疹、進行性指掌角化症、局限性硬皮病、結節性紅斑、寒冷性脂膜炎、老年性冬季皮膚騷癢症、老年性黃褐斑、風寒型銀屑病、多形紅斑等病證。
- 兒科:用本方加減曾用於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新生兒硬腫症等。
傳統服藥法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湯的經絡型態
當歸四逆湯適用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在冬季出現手腳冰冷、四肢凍傷青紫、全身各部位不明原因疼痛現象。
常見於少陽經、陽明經虛證現象所出現之各種變化型,最典型之經絡型態為「一派陽虛」經絡型態(見下圖)。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四逆湯,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當歸1錢5分,官桂1錢5分,白芍藥1錢5分,細辛1錢5分,甘草(炙)1錢,通草1錢,吳茱萸5分。 主治:陰(疒頹??)大如鬭,諸藥不能效者。
當歸四逆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全當歸3錢,桂枝尖5分,北細辛3分(蜜炙),鮮蔥白1個(切寸),生白芍3錢,清炙草5分,絳通草1錢,陳紹酒1瓢(衝)。 主治:滋陰通脈。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當歸四逆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八。 組成:當歸尾7分,附子(炮)5分,官桂5分,茴香(炒)5分,柴胡5分,芍藥4分,茯苓3分,玄胡索3分,川楝子3分(酒煮),澤瀉2分。 主治:疝氣,臍腹冷痛相引腰胯而痛。
當歸四逆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四。 組成:附子1錢半(炮),官桂1錢半,白芍1錢半(酒炒),柴胡5分,當歸3錢,吳茱1錢(醋炒),楝子2錢(酒炒),小茴3錢(醋炒),澤瀉1錢半。 主治:陽虛寒疝,脈緊細者。
當歸四逆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當歸3兩,桂枝3兩(去皮),芍藥3兩,細辛3兩,甘草2兩(炙),通草2兩,大棗25個(擘,一法12個)。 主治:發表溫中,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主治:血虛受寒,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細欲絕者;並治寒入經絡,以致腰股、腿、足疼痛或麻木。現用於早期雷諾氏病及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