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面神經麻痺失調?從中醫證候,經絡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3-11-24
關於顏面神經麻痺的3D經絡穴道分析:點選開啟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常常發生在秋冬季節,常常是一大早醒來後,發現臉部肌肉不受控制,嘴巴歪一邊、口水外流、眼睛不能閉、味覺異常、耳後區域疼痛、耳朵怕吵...等等症狀。

這其實不是罕見疾病,許多名人都曾得過面癱,例如:蔡康永、徐若瑄、白冰冰蘇貞昌...等,藝人楊昇達就曾直接錄影公開自己的實際經驗。由於出現症狀時,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狀況,時常被誤認為是中風。

顏面神經麻痺最常見的原因是「貝爾氏麻痺」,出現原因不明,即使沒有治療,在發作10天後病情也會改善。70%的人會完全復原,30%的患者只能部分復原或完全無法恢復,而留下永久後遺症。

現代醫學認為顏面神經麻痺,可能是過度勞累、睡眠不足、壓力過大時,導致免疫能力變差,同時受到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或潛伏在體內的病毒被誘發所造成。

既然是秋冬氣溫下降時容易出現此病,在夏季經常待在冷氣房或電風扇直吹的人,也容易出現顏面神經麻痺。曾有一名8歲女童,就把電風扇對著自己吹一整個晚上,隔天早上起床後就出現顏面神經麻痺。

從以上的描述,幾乎就可以知道此病與外在的「風寒之氣」有密切關聯,因此現代醫學依然找不出原因,多數在7-10天內運用「類固醇」來治療,可減輕嚴重程度。

2022年11月30日當天氣溫度驟降,某會員就是一大早起床之後,就發現自己顏面神經麻痺,馬上去大型醫院進行檢查,醫生給她的治療藥物,就是一天10顆類固醇。

有些人聽到「10顆」非常難以接受,會想要尋求其他的解決方案。在這時候運用中醫的經絡理論來改善,通常可以加速痊癒時間,減少各種後遺症,也會是一個好的替代方案!

從中醫的觀點看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當然是困擾中國人上千年的症狀,因此古代典籍紀錄類似的名詞非常多,常見的有「口眼喎斜」、「面癱」、「歪嘴風」、「口喎」...等,民間俗稱「鬼吹風」。

要探討顏面神經麻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理解通往顏面部位有那些經絡,不看還好,一看了真的會被嚇到,通往顏面的經絡其實非常多。

若找出最主要的經絡,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出是:胃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肝經、膽經與任脈。

以「陰陽」來分類,主要就是「少陽經」(三焦經、膽經)、「陽明經」(大腸經、胃經)異常,都是屬於人體的陽經,是雲端中醫「寒熱指數」的組成經絡,對於天氣溫度非常敏感

通往顏面部位的經絡非常多
通往顏面部位的經絡非常多

許多人不知道為什麼在面癱時也會耳朵痛、聽覺異常,這就是典型的三焦經異常現象,三焦經在古代就是稱為「耳脈」。而這些經絡都通往眼睛與舌頭,所以才會出現眼睛不能閉、味覺異常...等等。

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看來,主要多是體內正氣不足(免疫力不足)、衛氣不固,在遇到風寒、風熱之外邪入侵之後,造成體內陽經氣血運行障礙,肌肉神經障礙所出現的一種現象,主要分類為以下幾種可能性:

一、外感風寒、風熱或風濕

現代醫學觀察發現,顏面神經麻痺經常在感冒後出現,而秋冬季節的感冒,往往就是中醫所說的「風寒」所造成的。

不少中醫師在臨床上都發現,在睡覺時把電扇的風對著臉部吹,隔天起來就有機會出現面癱,連續熬夜幾天的人,也很容易出現。

本文上面提到的案例,在2022年11月30日當天,某女性也是因為天氣溫度驟降,在早上起床後發現自己的臉不能動了。所以「風寒之氣」可以說就是最主要造成面癱的原因

然而,風寒是抽象的,是透過什麼原理造成顏面神經麻痺?這就必須要從經絡來理解。傳統中醫認為,當一個人外感風寒之後,體內的經絡運行就會受到阻滯,最常見的就是「頭痛」、「鼻塞」與「脖子緊」,這些都是典型的膀胱經症狀。

然而,外在的風寒之氣都是屬於「陰性」的,當陰氣旺盛時,陽經沒有能量,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面癱就是這樣形成的

許多人還不會只有膀胱經異常,上面提到的「少陽經」(三焦經、膽經)、「陽明經」(大腸經、胃經)都阻塞時,出現面癱的機率就更高了。

如果將膀胱經、少陽經、陽明經都虛證的狀態都呈現在一張經絡圖上,就會是下面這種經絡型態:

陽經氣血不足造成面癱
陽經氣血不足時,容易造成顏面神經麻痺

由於秋冬季節很容易出現這種經絡現象,因此這種疾病經常發生在秋冬季節,長待在冷氣房的人也不例外,每個人都可以實際印證這種經絡現象

然而,這種經絡型態會突然間出現嗎?通常是不會的!許多人是一年四季都保有這種經絡型態,而氣溫下降成為一種「催化劑」而造成面癱的,這也代表這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以這位2022年冬天出現面癱的女性為例,她在過去2年中偶爾就會進行檢測經絡,幾乎一年四季都是呈現下圖這種經絡型態,腳部的經絡除了肝經之外,全部都能量低下的。

女性在顏面神經麻痺之前,經常出現的經絡型態
女性在顏面神經麻痺之前,經常出現的經絡型態

同時,在面癱出現之前,她長年非常怕冷,很怕吹到風,幾年前出現嚴重更年期障礙,數個月前還出現帶狀皰疹,這些背後的原因,都是源自於同一種經絡型態。

由於體內陽經長期沒有能量,在天氣氣溫驟降之後,陽經阻塞的狀況就會更加嚴重,所有相關的可能性疾病就會爆發。從經絡的角度來看,只要這種經絡型態改變,未來也只會持續產生更多的疾病

反過來看,如果「外感風熱」時,也就是體內陽性的氣太強旺時,有沒有可能也會出現面癱呢?這也是有可能的!

人體的少陽經、陽明經,就正常的狀態下能量應該是很強旺的,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許多人都驗證過這種現象。

不論是少陽經、陽明經「太旺」或是「太弱」,都有可能出現面部疾病,只是這種面癱出現的機率較低,所以比較少人討論。

中醫還提到一種叫做「外感風濕」,由於濕氣也是陰邪,也會使體內的陽經沒有能量,也會出現類似的經絡現象,因而出現面癱。

因為「風濕」通常與「風寒」一起出現,所以可以歸類為「風寒濕」所造成的面癱,由於濕氣是很難除去的,所以這通常就會屬於最難治的面癱狀況

二、肝氣鬱結、肝風內動

上面提到的「風」,都是外來的風,然而中醫有一種風是內在產生的,叫做「肝風內動」,當一個人過度疲累或是生氣時,肝陽會化風上竄至面部,損傷面部的陽明經(胃經、大腸經)而出現面癱

一般的外風,都發生在中年、青年身上,而這種內風,多發生於老年人身上。經常心情鬱悶的人,體內容易肝氣鬱結,久了之後就容易出現肝風內動而出現面癱。

要印證這個現象其實很容易,經常可以在新聞上看到類似報導。某位先生常加班熬夜,又配合公司應酬、喝酒,某天醒來就要喝水時,水會從右側嘴角流出來,臉歪了一邊,類似的案例非常多!

由於這種內風太過於抽象,可以換一個現代的角度來理解,當一個人每天熬夜應酬,體內經絡不平衡,因此免疫力低下,長期蘊藏在體的的病毒被誘發,因此就會出現面癱,甚至出現各種「自體免疫性疾病」都是有可能的!

這種生活型態,最容易讓體內進入所謂的「鐵三角經絡極致」狀態(見下圖),雲端中醫也曾經歸納這種狀態會出現的21種症狀(開啟閱讀),以及如何形成的原因(開啟閱讀)。

鐵三角經絡型態與面癱
過度疲勞,肝氣鬱結的經絡型態,有可能出現面癱

大家可以仔細看看上圖,這種經絡型態的「少陽經」(三焦經、膽經)、「陽明經」(大腸經、胃經)都是實證的。

這種類型的面癱多數與季節無關,經常是透過生活型態或心情所誘發,常見於「鐵三角經絡型態」的變化型,這種經絡型態很容易出現肝風內動的現象,有興趣的人可以親身觀察與驗證

三、脾胃氣血虛弱、清陽不升

上面雖然提到很多通往面部的經絡,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陽明經」,也就是「大腸經」與「胃經」。古人說「面口合谷收」,位於大腸經上的「合谷穴」,在過去千年以來,就是專門治療顏面神經的毛病。

如果一個人脾胃陽氣不足,所謂的「清陽不升」,氣血無法上達面部,除了面色不佳,看起來很憔悴之外,在氣血極度不佳時就有可能出現面癱。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多數人大腸經能量強旺,胃經能量偏低。然而到了每年的11月至隔年4月之間北半球天氣非常寒冷,大腸經與胃經的能量大幅降低,大幅提高顏面神經麻痺的機率

陽明經氣血不足時,提高出現顏面神經麻痺機率
陽明經氣血不足時,提高出現顏面神經麻痺機率

所以,如果一個人經常吃生冷食物,喝冰水,造成陽明經能量低下,在處於寒冷的天氣之下,或是待在冷氣房太久,或是面部直接吹風睡覺,就很容易出現顏面神經麻痺,這是完全可以複製的物理現象。

以上分析了這麼多,不外乎就是分析「少陽經」(三焦經、膽經)與「陽明經」(大腸經、胃經)的異常,不論是嚴重虛證,或是嚴重實證,都有可能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然而,每個人只要一輩子注意養生,讓這些經絡保持平衡,就是「預防」與「治療」的方法

可以運用經絡療法(針灸、經絡拍打、推拿、按摩、刮痧、遠紅外線熱療...等等)提升疏通這些經絡能量,嚴重虛證者配合熱性中藥,嚴重實證者運用瀉火中藥,都可以加速改善或治癒顏面神經麻痺,請參考「經絡穴道」及「中醫證候」資訊。

相關的8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顏面神經麻痺的經絡型態,常見於秋冬季節的經絡型態,部分鐵三角經絡的變化型也有機會出現,列出幾種參考如下:

載入中...

改善顏面神經麻痺的22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顏面神經麻痺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顏面神經麻痺之相關中醫典籍


  • 《靈樞.經脈》篇:「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曰喎…」
  • 《靈樞.經筋》篇:「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
  • 《諸病源候論.風病諸侯》:「風邪入於足陽明、手陽明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喎僻,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平視。診其脈,浮而遲者可治。」
  • 《景岳全書.非風》:「凡非風口眼喎斜,有寒熱之辨。在經曰:"足陽明之筋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此經以病之寒熱,言筋之緩急也。然而血氣無虧,則雖熱未必緩,雖寒未必急,亦總由血氣之衰可知也。」
  • 《醫林改錯.口眼歪斜辨》:「或曰:半身不遂,既然無風,如何口眼歪斜?余曰:古人立歪斜之名,總是臨症不細心審察之故。口眼歪斜,並非歪斜。因受病之半臉無氣,無氣則半臉縮小。一眼無氣力,不能圓睜,小眼角下抽,口半邊無氣力不能開,咀角上抽,上下相湊,乍看似歪斜,其實並非左右之歪斜。…」「又曰:口眼歪斜,盡屬半臉無氣乎?余曰:前論指兼半身不遂而言。若壯盛人,無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風邪阻滯經絡之症。經絡為風邪阻滯,氣必不上達。氣不上達頭面,亦能病口眼歪斜。用通絡散風之劑,一藥而癒,又非治半身不遂方之所能為也。」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