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湯

Ban Xi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21%
肝經 14%
肺經 14%
大腸經 10%
心經 7%
腎經 7%
膀胱經 3%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半夏雖能燥濕化痰,但性寒,易傷脾胃,而生薑可溫中和寒,防止半夏過寒傷胃,並增強其降逆止嘔之效。
  2. 調和藥性: 生薑與半夏配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生薑的溫性可調和半夏的寒性,使藥性更溫和,避免寒性藥物過度刺激胃腸,從而提高藥效。

半夏湯以「半夏」為君藥,主要原因如下:

  1. 主治嘔吐:半夏為辛溫燥藥,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能治療脾胃寒濕所致的嘔吐、眩暈等症狀。
  2. 化痰止咳:半夏兼具燥濕化痰之功,能化解痰濕,止咳平喘,對於痰多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有效。

因此,半夏湯以半夏為君藥,其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脾胃寒濕、痰濕阻肺所致的嘔吐、眩暈、咳嗽等症狀。

半夏湯中加入鱉甲,乃取其軟堅散結之效。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軟堅散結的功效。

半夏湯主治痰飲內阻,胸膈滿悶,咳喘痰多,兼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而鱉甲可化痰散結,清熱解毒,與半夏、生薑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祛痰止咳,化瘀消積的療效,使患者症狀得以緩解。

半夏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半夏湯本身以半夏為主藥,擅長化痰止嘔,而檳榔的加入,可增強降逆止嘔的效果,對於脾胃虛弱、痰氣上逆所致的嘔吐,效果更佳。
  2. 消食導滯:檳榔具有消食導滯的作用,對於食積停滯所致的嘔吐,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半夏湯中常加入其他消食化積藥,例如陳皮、茯苓等,檳榔的加入,可進一步增強消食導滯的效果,使藥效更全面。

半夏湯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協同作用: 前胡味辛、微苦,性微寒,具有降氣止咳、散寒化痰之效。與半夏的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作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增強療效: 前胡能疏散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配合半夏的燥濕化痰,更能有效清除痰濁,緩解咳嗽、胸悶等症狀。

總之,前胡在半夏湯中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半夏湯的組成中包含人參,主要是針對其緩解半夏毒性增強補益的功效。

半夏性寒,味辛,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容易引起口乾、咽燥等副作用。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中和半夏的寒性,緩解其毒性

此外,人參還可以補益脾胃,增強人體正氣,進一步提高半夏湯的治療效果。因此,半夏湯中加入人參,不僅可以降低半夏的毒副作用,還能增強其補益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半夏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止嘔: 半夏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痰阻肺、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泛酸等症。吳茱萸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溫暖脾胃,助其運化水濕,消除痰濁,進而止嘔。
  2. 和胃降逆: 吳茱萸的辛溫之性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並能降逆止嘔,與半夏、生薑等藥物相配,可以更好地和胃降逆,消除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

半夏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痞:半夏湯旨在化痰止嘔,而枳實性味苦酸,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痞之效。其能疏肝理氣,消散因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氣堵,協助半夏化痰,達到止嘔止逆的效果。
  2. 降逆止嘔:半夏湯中,半夏辛溫燥濕,善於燥濕化痰,但其性偏燥,易傷胃陰。枳實酸收,可斂降胃氣,防止半夏燥性傷胃。同時,枳實又能降逆止嘔,配合半夏化痰,更能有效緩解嘔吐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半夏湯」,其組成包括:生薑、半夏、鱉甲、檳榔、前胡、人參、吳茱萸、枳實等。

「半夏湯」具有多種療效,包括:胎兒不離開母體、胎兒死在子宮內、血氣上衝,導致昏迷、大量出血、子宮乾燥,無法生產等。

「半夏湯」這方出自一本古老的醫書叫《保命集》的下卷。

這方的成分和用法如下:需要炮製過的半夏一兩,還有茯苓兩兩。把這些藥材都弄碎成小塊。每次服用時取一兩的藥量,加入一碗水,再加上七片新鮮的薑片,然後煎煮到剩下一半的水量。煮好後去掉殘渣,在飯後服用。

如果服用後不再有嘔吐的情況,就不用再服用了;但如果嘔吐持續,那就需要再次服用。

這方主要用來治療以下幾種情況:產後胎盤無法順利排出,或是胎兒不幸在母體內死亡,或者因出血導致頭暈、昏厥,或是突然大量出血,以及因為子宮乾燥導致生產困難的情況。

傳統服藥法


制半夏1兩, 茯苓2兩。
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1盞,加生薑7片,煎至一半,去滓食後服。不嘔吐者止,不止者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半夏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嘴唇青紫胸悶胸痛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肺結核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胰臟炎腳氣病霍亂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尿道炎高血脂胃潰瘍五十肩心律不整胃及十二指腸炎

相同名稱方劑


半夏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四。 組成:半夏1錢,茯苓1錢,厚朴5分,炙甘草3分,廣皮1錢。 主治:妊娠阻惡不食。

半夏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半夏曲半兩,茯苓半兩,白朮半兩,淡桂1錢半,甘草(炙)2錢半。 主治:霍亂轉筋,吐瀉不止。

半夏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二。 組成:半夏1錢,茯苓1錢,炙甘草3分,桑白皮1錢,廣皮1錢,澤瀉7分,白朮1錢。 主治:水逆而喘。

半夏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半夏曲1兩半,桂7錢半(去皮),大黃5錢,桃仁30個(去皮尖,炒)。 主治:胎衣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血衝上昏悶,或暴血下,及胞乾而不能産者。

半夏湯, 出處:《靈樞》卷十。 組成:秫米1升,治半夏5合。 主治:痰濕內阻,胃氣不和之失眠,厥氣客於五臟六腑,衛氣不得入於陰,陰虛,目不瞑,;痰飲客於膽府,自汗不得眠;溫病癒後,嗽稀痰而不咳,徹夜不寐。

半夏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三。 組成:半夏3兩(洗),麥門冬3兩(去心),酸棗仁2兩,甘草2兩(炙),桂心3兩,黃芩2兩,萆薢2兩,人參2兩,茯苓4兩,遠志半兩,秫米1合,生薑半分。 主治:虛勞,悶不得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