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粟湯

參粟湯

CAN S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33%
胃經 22%
心經 11%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參粟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益氣補脾: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之效。粟米性平味甘,亦有健脾和胃之功。兩者合用,可增強脾胃之氣,改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等症狀,使病人恢復元氣。
  2. 調和藥性:參粟湯中其他藥材如茯苓、苡仁等,可能偏於清熱利濕,而人參的溫補之性可以中和其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參粟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參粟湯以人參、粟米等滋補脾胃之品為主,生薑性溫,善於溫中散寒,可助人參溫補脾陽,抵禦寒邪侵襲,避免滋補藥物寒涼之弊。
  2. 調和藥性: 生薑具辛溫之性,可調和參粟湯中藥性,使其更易於吸收利用,避免滋補過度而產生燥熱之弊。同時,生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力發揮,提高療效。

參粟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參粟湯常用於脾胃濕熱、痰濕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半夏能燥濕化痰,有助於去除脾胃濕熱,消解痰濕,改善上述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參粟湯中加入半夏,可以增強其止嘔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因脾胃濕熱、痰濕阻滯所致的嘔吐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粟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乾嘔不下食」,即胃氣上逆所致之嘔吐卻無物吐出,伴隨食慾不振、飲食難下之證。此病機多因脾胃虛弱、痰飲中阻,或氣滯胃逆,使胃失和降。方中以溫補脾胃、化痰降逆為核心,針對虛中夾痰、胃寒氣逆者而設。服用時強調「空心、食前微熱服」,以助藥力直達中焦,緩解嘔逆。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人參(1兩)
    為君藥,甘溫益氣,補脾胃之虛。《神農本草經》言其「主補五臟,安精神」,針對脾胃氣弱、運化無力所致之嘔逆不食,能振奮中氣,恢復受納之職。

  • 陳粟米(1兩半)
    甘涼和胃,《食療本草》載其能「除胃熱,消渴,利小便」,此處配伍人參,既助補脾益氣,又防人參溫燥之性,兼能調和胃氣、止嘔逆。

  • 生薑(5兩,切碎)
    為臣藥,辛溫散寒,和胃止嘔。《藥性論》稱其「主痰水氣滿,下氣」,與半夏相伍(生薑製半夏之毒),共奏降逆化痰之效。生薑量大,重在溫散中焦寒飲、開胃止嘔。

  • 半夏(4兩,薑製)
    為佐藥,辛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傷寒論》中常用於「心下痞、嘔吐」,此處經生薑湯洗及同杵曬乾,增強其化痰止嘔之力,兼制其毒性。

2. 製法與服法特點

  • 炮製:諸藥炒焦黃後研末,兼具「焦香醒脾」之效,助脾胃運化。
  • 煎服:加生薑、大棗同煎,生薑助藥力溫中止嘔,大棗甘緩補脾,調和藥性。

3. 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虛化痰、降逆和胃」為主軸:

  1. 補益脾胃:人參、陳粟米補氣健脾,奠定中焦運化之基。
  2. 溫化寒飲:生薑、半夏辛溫配伍,散寒化痰,降逆止嘔,針對痰飲中阻、胃氣上逆之病機。
  3. 調和藥性:陳粟米甘涼制約溫燥,大棗緩和藥性,使全方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乾嘔不食外,若病機相符(脾胃虛寒兼痰飲),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 輕度噎膈(痰氣交阻型)之胸膈痞滿。
  • 妊娠惡阻屬胃虛痰逆者(需依證加減)。
  • 病後脾胃虛弱、嘔惡納差之調理。

綜觀全方,其配伍體現「標本兼治」思維,以補虛為本,化痰降逆為標,契合古人「胃以和為貴」之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陳粟米1兩半,生薑(切碎)5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4兩(與生薑同杵,曬乾)。
上同入銀石鍋中,慢火炒令焦黃,為粉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2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微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在感冒發熱、腹脹便溏、陰虛火旺者使用。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嗜眠症(嗜睡症)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嘔吐乾嘔

相同名稱方劑


參粟湯, 出處:《證治要訣類方》卷一引《局方》。 組成:人參、款冬花、罂粟殼(醋炙)各等分。 主治:久嗽,脾胃如常,飲食不妨者。痢疾氣虛。

參粟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組成:人參1兩,陳粟米1兩半,生薑(切碎)5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4兩(與生薑同杵,曬乾)。 主治:乾嘔不下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