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液散

YU Y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脾經 33%
肺經 33%
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玉液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玉液散多用於治療痰熱咳嗽、胸悶氣喘等症,而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排出,從而緩解胸悶氣喘等症狀。
  2. 降逆止嘔:半夏可降逆止嘔,對於痰熱上擾所致的噁心嘔吐也有很好的療效。玉液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藥物配伍使用,半夏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止嘔的效果。

玉液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玉液散多用於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症狀,如嘔吐、腹瀉、胃脘冷痛等。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這些症狀。
  2.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 玉液散中常含有一些寒涼性質的藥材,如石膏、知母等。生薑的溫性可中和寒涼藥性,防止藥物過寒傷胃,並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玉液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玉液散的主要成分為:

  • 半夏: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 生薑:發汗解表、溫胃止嘔。
  • 陳粟米:實脾胃、補中氣。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玉液散主治以下症狀:

  • 胃虛有痰:這是玉液散最主要的適應症,見於《聖濟總錄》、《博濟方》、《雞峰普濟方》、《御藥院方》等多部典籍。
  • 咳嗽嘔逆,不思飲食,煩躁噁心:此為胃虛有痰的具體表現,見於《御藥院方》。
  • 久咳傳三焦,腹滿不思飲食:指咳嗽日久,影響脾胃功能,見於《聖濟總錄》。
  • 小兒嘔逆吐利,霍亂不安,煩躁不得臥,及腹脹,小便赤,煩渴悶亂,或傷寒瘧病:此為玉液散治療小兒疾病的描述,見於《衛生寶鑒》。
  • 伏暑吐瀉、便赤煩渴:指夏季感受暑濕之邪導致的吐瀉症狀,見於《經驗丹方匯編》、《tempsgfdg》。
  • 久近喘嗽,口乾作渴:此處的玉液散組成與上述不同,加入了栝蔞根、知母、貝母、甘草、人參等藥物,主要用於治療肺燥咳嗽,見於《世醫得效方》、《赤水玄珠》。
  • 肺嗽痰唾:此處玉液散僅由半夏和皂莢組成,見於《聖濟總錄》。

治療原理

玉液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脾胃為後天之本」和「痰為諸病之源」理論。

  1. 溫中化痰:半夏和生薑均為辛溫之品,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的功效。半夏善於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是治療痰濕阻滯、胃氣上逆的要藥;生薑能溫胃散寒、止嘔,並能解半夏之毒。二者合用,可增強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

  2. 健脾益氣:陳粟米甘平,入脾、胃經,能實脾胃、補中氣,對於胃虛有痰的患者,可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3. 清熱利濕:在治療伏暑吐瀉的方劑中,玉液散常與滑石、藿香、丁香等藥物配伍。滑石甘寒,能清熱利濕、利尿通淋;藿香芳香化濕、和中止嘔;丁香溫中降逆、散寒止痛。這些藥物與半夏、生薑合用,可起到清熱利濕、溫中化痰、和胃止嘔的作用。

  4. 潤肺止咳:在治療久近喘嗽、口乾作渴的方劑中,玉液散加入了栝蔞根、知母、貝母、甘草、人參等藥物。栝蔞根、知母清熱潤燥;貝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甘草、人參補益肺氣。這些藥物與半夏、生薑合用,可起到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作用。

總結

玉液散是一個以半夏、生薑為主要成分的中藥方劑,其功效主要為溫中化痰、降逆止嘔、健脾益氣。根據不同的配伍,玉液散可治療多種疾病,包括胃虛有痰、咳嗽嘔逆、伏暑吐瀉、久咳喘嗽等。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溫中化痰、健脾益氣,以及清熱利濕、潤肺止咳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典籍中記載的玉液散組成和主治略有差異,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使用。

傳統服藥法


丁香1錢,藿香半兩,桂府滑石4兩。
上為末。
每服1錢,清泔水半盞調下,冷服;夫人霍亂吐利,每服3錢,水打臘茶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食慾不振肺氣腫咳嗽氣喘霍亂瘧疾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胃腸出血腹瀉口乾口渴多痰心情煩燥上吐下瀉噁心反胃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玉液散,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瓜蔞根1兩,知母1兩,貝母(去心,炒)1兩,甘草(炙)半兩,人參半兩。 主治:久近喘嗽,口乾作渴。

玉液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半夏1兩,生薑2兩(去皮,切細),陳粟米1合(揀令淨,約重2兩)。 主治:胃虛有痰;咳嗽嘔逆,不思飲食,煩躁惡心。

玉液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九。 組成:丁香1錢,藿香半兩,桂府滑石4兩。 主治:小兒嘔逆吐利,霍亂不安,煩躁不得卧,及腹脹,小便赤,煩渴悶亂,或傷寒瘧病。

玉液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一。 組成:柞樹皮2錢,白芍2錢,當歸2錢,地榆1錢5分,丹參1錢5分,熟地5錢,葛根8分,甘草1錢,黃連1錢5分(用吳萸4分同炒,去吳萸)。 主治:大便下血。

玉液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引《指南方》。 組成:團參1兩,川芎1兩,茯苓1兩,官桂1兩,知母1兩,杏仁1兩,葶藶1兩,柴胡1兩,半夏1兩,麻黃1兩,石膏1兩,橘皮1兩,白朮1兩,訶子半兩,羌活半兩,秦艽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咳喘,肺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