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胡蘿蔔糊劑

野胡蘿蔔糊劑

YE HU LUO BO HU J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脾經 33%
肺經 33%
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野胡蘿蔔糊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野胡蘿蔔性寒,而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野胡蘿蔔可能帶來的寒涼之氣,避免損傷脾胃,提高藥效。
  2. 調和藥性: 生薑能調和藥性,使野胡蘿蔔的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寒涼,避免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

生薑的加入,既可增強藥效,又可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野胡蘿蔔糊劑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野胡蘿蔔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容易導致脾胃虛寒。半夏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溫脾健胃,協調野胡蘿蔔的寒性,防止其過寒傷脾。
  2. 止咳平喘: 半夏不僅能化痰,還能止咳平喘。野胡蘿蔔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半夏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止咳平喘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因此,野胡蘿蔔糊劑加入半夏,既能溫脾健胃,又能增強止咳平喘效果,使藥效更趨完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名為「野胡蘿蔔糊劑」,傳統主治「斑禿」。斑禿在古代醫籍中又稱「油風」、「鬼剃頭」,主要表現為頭部突發性局部脫髮,中醫認為其病因多與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風邪襲表或情志失調相關,導致毛竅閉阻、髮失所養。外用糊劑結合內服湯藥,旨在內外兼治,標本同治。

2. 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分析

(1)外用糊劑組成

  • 鮮生薑(50克):辛溫走竄,能溫通經絡、散寒開竅,刺激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毛囊活化。
  • 生半夏(30克):具辛散消腫之性,古代用於消痰散結,或可協助化解毛竅淤滯,但生用有毒,多外敷以減其毒性。
  • 野胡蘿蔔(15克):民間常用於殺蟲解毒,可能取其祛風殺菌之效,改善頭皮環境。
  • 蜘蛛香(5克):芳香化濕、活血行氣,或有助於疏通頭皮氣血。

外用原理:此糊劑以辛溫藥為主,通過局部刺激與滲透,達到「發泡療法」效果(剃髮後更易吸收),溫通頭皮經絡、驅散風邪,改善毛囊氣血供應。生薑與半夏配伍可能產生輕微刺激性反應,促使毛囊從靜止期轉入生長期。

(2)內服方藥組成

內服藥為「桃紅四物湯」加減(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合辛溫通陽之品(鮮薑、蔥白、紅棗),具以下特點:

  • 活血化瘀:桃仁、紅花、川芎活血通絡,改善頭皮微循環。
  • 調和氣血:赤芍涼血防辛溫太過,紅棗補中益氣,奠定生髮基礎。
  • 辛溫通陽:鮮薑、蔥白宣通衛陽,助藥性上行頭面,契合「髮為血之餘」之理論。

內服原理:斑禿多與「血瘀」「陽氣不達」相關,此方通過活血兼溫通,促進頭部氣血上榮,輔助外用藥的作用。

3.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內外結合,體現中醫「通絡、活血、祛風」的治則:

  • 外治:利用辛溫藥的穿透力與局部刺激,破除頭皮氣血淤滯,喚醒毛囊。
  • 內治:調理氣血,解決根本失衡,強化生髮之源。
  • 療程設計(5次換藥、共5療程):符合毛囊生長週期,需持續刺激以誘導毛髮再生。

總結

此方以「通」為核心,外藥攻標、內藥固本,針對斑禿的風瘀阻絡病機,體現了中醫外治法的經驗智慧與整體觀。然其具體配伍(如生半夏外用)需進一步考證古代文獻支持,或為地方經驗方。

傳統服藥法


鮮生薑50克,生半夏30克,野胡蘿蔔15克,蜘蛛香5克。
患者剃光頭後,塗上藥用繃帶包扎,5天換藥1次,需5個療程。同時內服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紅花9克,鮮薑9克,紅棗6克,蔥白6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野胡蘿蔔糊劑,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鮮生薑50g,生半夏30g,野胡蘿蔔15g,蜘蛛香5g。 主治:斑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