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夏丸

DA BAN XI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脾經 33%
肺經 33%
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半夏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主要作用: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善於燥濕化痰,尤其對於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降逆止嘔: 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治療因痰濕阻滯、胃氣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眩暈等症狀。

因此,大半夏丸中以半夏為主藥,旨在發揮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針對痰濕阻滯、脾胃不和引起的各種症狀進行治療。

大半夏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和胃降逆: 大半夏丸主治痰飲、嘔吐等症,生薑性溫,能溫中止嘔,降逆止呃,與半夏、生薑等藥物共同作用,增強其降逆止嘔的功效。

二、 調和藥性: 半夏性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調和半夏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主治功效


大半夏丸主治功效分析

大半夏丸,古方記載多見於《聖濟總錄》、《雞峯普濟方》及《御藥院方》等醫籍,其組成藥物主要為半夏與生薑。根據歷代醫家臨牀經驗及古方記載,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可分析如下:

主治功效: 諸方記載顯示,大半夏丸主要治療因痰飲、食滯所致的諸多症狀。具體而言,其功效涵蓋:

  • 痰飲咳嗽: 《聖濟總錄》記載其可治「支飲,膈脘不利,咳嗽喘滿」,說明大半夏丸能有效治療因痰飲阻滯肺氣所引起的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等症。
  • 食滯不消: 《聖濟總錄》另一方劑記載其能「治留飲宿食不消,止逆溫胃」,表明大半夏丸具有消食化滯、和胃止嘔的作用,適用於食積不化、胃脘脹滿、嘔逆等症。
  • 墜痰涎: 《雞峯普濟方》明確指出大半夏丸具有「墜痰涎」的功效,此處的「墜」字,指引導痰涎向下排出,暗示其對於痰濁阻滯於上焦,導致咳嗽、胸悶等症狀的療效。

治療原理:

大半夏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半夏與生薑的藥性功效協同作用:

  • 半夏: 為本方君藥,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其燥濕化痰,能祛除肺胃之痰飲;降逆止嘔,能緩解嘔逆、呃逆等症狀;消痞散結,則能消除胃脘痞滿。需要注意的是,《雞峯普濟方》中也有提到“小半夏湯”,用量較少,與大半夏丸的半夏用量有明顯區別,顯示出劑量對於藥效的影響。

  • 生薑: 為臣藥,具有溫胃散寒、解表除溼、和胃止嘔的功效。其溫胃散寒,能溫中散寒,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解表除溼,則能輔助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則能增強半夏止嘔的作用,並避免半夏燥性過於強烈而傷及胃陰。 生薑在方中還起到了炮製輔助作用,例如《聖濟總錄》中記載用生薑同搗爛,炙黃,以及用生薑汁浸蒸餅為丸,說明生薑除了藥效外,更參與了藥材的炮製過程,以利於藥物吸收和功效發揮。

總而言之,大半夏丸通過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生薑溫胃和中、輔助止嘔的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痰飲、食滯所致的咳嗽、胸悶、嘔逆等症狀的目的。 不同的古方記載中,半夏和生薑的配伍比例及製劑方法略有不同,這也反映了古代醫家根據病情輕重、患者體質等因素,對方劑進行的靈活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古方中多使用生薑汁或生薑湯,但現代臨牀應用中,可能需要根據患者情況調整用藥方式。

傳統服藥法


人參半兩,白茯苓半兩,薄荷葉半兩,南星半兩,寒水石1兩,白礬1兩,乾薑1兩,半夏1兩,白蛤粉2兩,藿香2錢5分。
化痰。
上為細末,蒸餅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40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咳嗽腹瀉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大半夏丸,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 大半夏丸(《雞峰》卷十八。)出處:《雞峰》卷十八。組成:半夏半斤,生薑半斤。主治:墜痰涎。 。 主治:墜痰涎。

大半夏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人參半兩,白茯苓半兩,薄荷葉半兩,南星半兩,寒水石1兩,白礬1兩,乾薑1兩,半夏1兩,白蛤粉2兩,藿香2錢5分。 主治:化痰。主治:痰嗽。

大半夏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半夏6兩,桑白皮1兩,生甘草1兩,皂角(捶碎)6兩,生薑(銼碎)6兩,青皮2兩,檳榔2兩,木香2兩,鬱李仁(湯浸,去皮,别研)2兩。 主治:消痰順氣。主治:咳嗽。

大半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組成:半夏2兩(爲末,生薑汁作餅,曝乾),木香1錢,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錢,丁香1錢,人參3分,草豆蔻(去皮)3枚,檳榔(銼)3枚。 主治:止逆溫胃。主治:留飲,宿食不消。

大半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組成:半夏4兩(湯洗7遍,去滑,焙乾,爲末),生薑(細擦)3兩,蜜3兩,青州棗2兩(别煮取肉,去皮核,同生薑、蜜入銀石器內與半夏末和熬,令稀稠得所),木香半兩,沉香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白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乾薑(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紅豆蔻半兩。 主治:支飲,膈脘不利,咳嗽喘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