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傷寒六書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20%
脾經 15%
肝經 9%
膀胱經 7%
膽經 7%
心經 5%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腎經 1%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本方是治療太陽風寒未解,入裡化熱,初犯陽明三陽合病的常用方。外感風寒,本應惡寒較甚,而此惡寒漸輕,身熱增盛者,為寒鬱肌腠化熱所致。臨床應用以發熱重,惡寒輕,頭痛眼眶痛,鼻乾,脈浮微洪為辨證要點。

本方治外感發熱、表證未解、裹熱已盛、憎寒壯熱無汗頭疼、鼻乾口苦、肢體痠疼、心煩不眠、眼眶痛。

表寒未解,故惡寒仍在,並見頭痛、無汗等症。陽明經脈起於鼻兩側,上行至鼻根部,經眼眶下行。

陽經脈行於耳後,進入耳中,出於耳前,並行至面頰部,到達眶下部;入裡之熱初犯陽明、少陽,故目疼鼻乾、眼眶痛、咽乾耳聾

熱擾心神,則見心煩不眠;脈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熱邪之佐證。

此證乃太陽風寒未解,鬱而化熱,漸次傳入陽明,波及少陽,故屬三陽合病。治宜辛涼解肌,兼清里熱

方以葛根、柴胡為君。葛根味辛性涼,辛能外透肌熱,涼能內清鬱熱;柴胡味辛性寒,既為「解肌要藥」,且有疏暢氣機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鬱熱。

若無汗而惡寒甚者,可去黃芩,加麻黃增強發散表寒之力,值夏秋可以蘇葉代之;熱邪傷津而見口渴者,宜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熱生津;惡寒不明顯而里熱較甚,見發熱重、煩躁舌質偏紅者,宜加銀花、連翹,並重用石膏以加強清熱之功。

現代運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齦炎、急性結膜炎等屬外感風寒,邪鬱化熱者。

傳統服藥法

柴胡1錢2分,葛根1錢,5分赤芍1錢,甘草5分,黃芩1錢5分,知母1錢,貝母1錢,生地2錢,丹皮1錢5分。心煩,加淡竹葉10片;譫語,加石膏3錢。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白芷助君藥辛散髮表,並止諸痛;黃芩、石膏清泄里熱,四藥俱為臣藥。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陽明之邪熱;柴胡配黃芩,透解少陽之邪熱 羌活發散太陽之風寒,如此配合,三陽兼治,並治陽明為主。桔梗宣暢肺氣以利解表;白芍、大棗斂陰養血,防止疏散太過而傷陰;生薑發散風寒,均為佐藥。 甘草調和諸藥而為使藥。諸藥相配,共成辛涼解肌,兼清里熱之劑。 本方的配伍特點:溫清並用,側重於辛涼清熱;表裡同治,側重於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涼解表以治風熱表證之方,當有區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單純外感風熱不宜 若太陽表邪未入裡者,不宜使用本方,恐其引邪入裡;若里熱而見陽明腑實(大便秘結不通)者,亦不宜使用。

現代藥理研究

  1. 柴胡、葛根、羌活〉:發汗解熱透疹。
  2. 石膏、黃芩:消炎解熱抗菌。
  3. 白芷、羌活、白芍 :解痙止痛。
  4. 桔梗、甘草:消炎袪痰。
  5. 薑、棗:健胃滋養。
  6. 合為發汗、解熱、鎮痛劑。

相關證候

小柴胡湯證

小柴胡湯證

少陽半表半裡證

相關疾病

發燒及發冷
肺炎
結膜炎
痲風 [漢生氏病]
高血壓性心臟病
高血壓性腎臟病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
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柴葛解肌湯,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一。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葛根、白芍。 主治:傷寒溫疫7日之時。

柴葛解肌湯, 出處:《醫學傳燈》卷下。 組成:羌活、乾葛、柴胡、川芎、半夏、枳殼、桔梗、厚朴、山楂、黃芩、山梔、甘草。 主治:傷於酒,濕熱在經,閉塞本身元氣,惡寒發熱,身首俱痛。

柴葛解肌湯,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柴胡、乾葛、黃芩、桂枝、赤芍、人參、甘草、竹葉7皮。 主治:疏風解肌退熱。主治:小兒解脫受風,而致傷風發熱,其症汗出,身熱,呵欠,目赤澀,多睡,惡風,喘急。

柴葛解肌湯, 出處:《醫學心悟》卷二。 組成:柴胡1錢2分,葛根1錢5分,赤芍1錢,甘草5分,黃芩1錢5分,知母1錢,貝母1錢,生地2錢,丹皮1錢5分。 主治:春溫夏熱之病,其症發熱頭痛,與正傷寒同,但不惡寒而口渴。

柴葛解肌湯, 出處:《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柴胡、乾葛、甘草、黃芩、芍藥、羌活、白芷、桔梗。 主治:解肌清熱。辛涼解肌,兼清裏熱。主治:三陽合病,頭痛發熱,心煩不眠,惡寒無汗,嗌乾耳聾,眼眶痛,衄血,脈浮洪而緊。現用於外感熱病、沙門氏菌屬感染、小兒上呼吸道感染高熱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解熱退燒浸膏

相似度 76%

中和靈寶飲

相似度 63%

紅雨丹

相似度 63%

葛根解熱湯

相似度 63%

葛根柴胡湯

相似度 62%

柴桔湯

相似度 60%

桂枝石膏湯。

相似度 60%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