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葛根柴胡湯中包含葛根,主要是因為葛根具有以下兩種作用:
- 解肌退熱: 葛根性涼,味甘,能解表散熱,清熱解毒。柴胡疏散風熱,二者相合,可有效緩解因風熱外襲引起的發熱、頭痛、惡寒、肌肉痠痛等症狀。
- 升陽解表: 葛根入脾、胃經,具有升陽解表之功,可緩解因陽氣虛弱所致的表虛自汗、畏寒肢冷等症狀。柴胡升散陽氣,二者相合,可提升陽氣,鞏固表防,抵禦外邪入侵。
因此,葛根柴胡湯中加入葛根,可有效發揮解肌退熱、升陽解表的作用,對治療風熱感冒、表虛自汗等病症有良好的療效。
葛根柴胡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升陽解表: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解表之功效。葛根柴胡湯針對的是肝鬱氣滯、寒濕內蘊導致的發熱、頭痛、胸悶、腹脹等症狀,柴胡可以疏解肝氣鬱結,升發陽氣,解除表寒,使氣機通暢,達到解表散寒之目的。
- 配合葛根,協同作用:葛根性涼,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之功效。葛根柴胡湯中,葛根可以解表散熱,與柴胡相輔相成,加強疏肝解鬱、升陽解表的功效。
葛根柴胡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柴胡升散之弊: 柴胡性升散,容易耗傷陰液,而白芍味苦酸,性寒,能斂陰止汗,緩解柴胡升散之弊,使藥效更為平和。
- 調和肝脾: 柴胡疏肝解鬱,白芍養血柔肝,兩者相配,能更好地調和肝脾,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治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的效果。
白芍的加入,不僅平衡了柴胡的升散之性,更使藥效更加和緩,適合更多症狀的治療。
葛根柴胡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功效。葛根柴胡湯主治外感風寒,肺氣鬱閉所致的發熱、頭痛、咳嗽、咽痛等症狀,桔梗可以幫助宣散肺氣,利咽止痛,解除咽喉阻滯,使藥效更佳。
- 升提藥力: 桔梗具有升散之性,可以幫助其他藥物向上升提,達至頭面部,加強藥效的發揮。葛根柴胡湯中柴胡、葛根等藥物主要作用於上焦,桔梗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物的升散,使之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部位。
葛根柴胡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葛根柴胡湯以葛根、柴胡解表散熱,但藥性偏寒,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寒涼之性,調和藥性,避免傷及脾胃。
二、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益脾氣之效。加入甘草可以增強葛根、柴胡的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解表散熱、疏肝理氣之功,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葛根柴胡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初期,見脈象浮數而緊(表寒化熱之象),且關脈前後力道不均(關後脈力大,提示邪氣入裡化熱趨勢)。「惡風不自汗」說明表證未解,但未至麻黃湯證之無汗,屬寒邪束表初兼鬱熱。發病時間「清明至芒種」為春夏之交,氣溫漸升,人體腠理開泄,此時外感易形成「寒包火」證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解表透邪為核心
- 葛根(君藥):辛涼解肌,透發鬱熱,《傷寒論》用於「項背强几几」,此處用量最大(1兩半),針對邪初犯太陽陽明經絡,阻遏津液所致的輕度拘急。
- 柴胡(臣藥):疏解少陽半表半裡之鬱熱,與葛根協同,一從太陽透邪,一從少陽疏泄,構成「雙解法」框架。
調和營衛,防邪內陷
- 芍藥:斂陰和營(2分),與柴胡配伍,仿「四逆散」之意,柔肝緩急,防止熱邪耗傷陰血。
- 炙甘草:益氣和中(3分),與芍藥酸甘化陰,助正抗邪。
宣肺利咽,通調氣機
- 桔梗:宣肺開提(3分),助柴胡升散邪熱,協葛根暢達氣機,針對可能出現的咽痛或胸悶。
- 加蔥白:「寸脈力小」為陽氣升發不足,蔥白通陽散寒,助葛根柴胡透表。
《準繩》加厚朴之理
若兼見胸脘痞滿(氣滯濕阻),厚朴(半兩)可降氣化濕,形成「解表+行氣」結構,擴大適應證。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融合「辛涼解表(葛根)+ 和解少陽(柴胡)+ 調和肝脾(芍甘)」三層次,適用於表寒未解、裡熱初萌之證。脈象「浮數緊」而「關後力大」提示邪欲化熱,故不用麻黃之辛溫,改以葛根、柴胡透散,佐以芍藥防熱傷陰,體現「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變思維。
傳統服藥法
葛根1兩半,柴胡1兩,芍藥2分,桔梗3分,甘草3分(炙)。
如寸脈依前力小,加蔥白3寸。
上為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熱服。
《準繩·傷寒》有厚朴半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葛根柴胡湯具有解表散寒、和解少陽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服用。感冒初期多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等症狀,此時宜服用辛溫解表的中藥,如麻黃湯、桂枝湯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葛根柴胡湯, 出處:《傷寒微旨論》卷上。 組成:葛根1兩半,柴胡1兩,芍藥2分,桔梗3分,甘草3分(炙)。 主治:傷寒。兩手脈浮數而緊,若關前脈力小,關後脈力大,惡風不自汗,病在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