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葛根升麻加芍藥湯中的「升麻」是不可或缺的組成藥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治療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葛根升麻加芍藥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表證,升麻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緩解發熱、咽痛等症狀。
- 升陽解表,止汗退熱: 升麻具有升陽解表的作用,能促進陽氣上升,驅散外邪,並能止汗退熱。葛根升麻加芍藥湯中加入升麻,能增強其解表止汗的功效,進一步緩解風熱表證引起的發熱、汗出等症狀。
葛根升麻加芍藥湯中包含葛根,其原因在於葛根的藥性與本方所要治療的症狀相契合。葛根味甘性涼,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之功效。此方主治外感風熱,發熱惡寒,頭痛,項強,汗出,口渴,咽痛等症,而葛根可清熱解表,疏散風邪,緩解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同時兼具生津止渴,促進汗液排出,達到解表散寒的目的。因此,葛根作為本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治療外感風熱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葛根升麻加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諸藥,緩解升麻、葛根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升麻、葛根的解表散寒、透疹止痛之效,並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同時,甘草本身亦具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本方所治的風寒感冒、麻疹初起等病症。
葛根升麻加芍藥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升麻之毒性:升麻性寒,善於解表散熱,但若單用容易傷陰耗氣。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可緩解升麻的寒性,防止其過度耗氣傷陰。
二、協同葛根疏散風熱:葛根性涼,善於解肌發表,可疏散風熱,但其力不及升麻。白芍與葛根同用,可加強葛根疏散風熱之力,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葛根升麻加芍藥湯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痘疹專論,主治「痘瘡初發時身痛,紅點初現卻因寒邪鬱遏,致熱鬱肌表之輕證」。其病機關鍵在於 外寒束表,阻遏痘毒外透,同時兼有 氣血鬱滯化熱,故見身痛、疹點欲出未暢。方名特標「加芍藥」,乃針對「身痛」而設,強化活血止痛之效,屬發表解肌、調和氣血之輕劑。
組成分析與治療邏輯
1. 君藥:升麻、葛根
- 升麻(1錢):
性辛微寒,為「陽明經解表透疹」要藥。《本草綱目》謂其「散表邪,發痘疹」,既能升舉陽氣透疹,又能清解肌熱。在此方中主攻 開泄腠理,助痘毒外透,破除寒邪鬱遏。 - 葛根(1錢):
甘辛平,專入陽明,善「解肌退熱,生津舒筋」。與升麻相配,增強 解表發散之力,緩解因寒束所致之肌表緊滯,並預防熱傷津液。
2. 臣藥:芍藥(2錢)
- 芍藥用量倍於他藥,顯其重要性。此處當為 赤芍(古方未明言白芍、赤芍時,痘疹用藥多取赤芍),苦微寒,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針對痘毒鬱而化熱、氣血壅滯之「身痛」,直接 活血通絡,兼制升麻、葛根升散太過。
3. 佐使藥:炙甘草(1錢)
- 甘平調和諸藥,緩解芍藥之酸寒、升麻之升散,並 益氣和中,顧護脾胃,防發表藥耗傷正氣。
全方配伍原理
此方以 「解表透疹」為主,「和血止痛」為輔,體現「解鬱透毒,氣血並調」之法。
- 透邪外達:升麻、葛根相須,辛散寒邪,開通肌表,使痘疹順利外發。
- 調和氣血:芍藥配甘草(成芍藥甘草湯意),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解決寒鬱氣血之身痛。
- 清中寓散:升麻微寒、芍藥清熱,防痘毒化熱,然全方藥性平和,適用於「熱輕而寒束」之證。
古人用此方,重在把握 「痘疹欲出未透,兼寒鬱身痛」 之病機,屬表證輕劑,不用大寒大熱之品,體現「治痘貴在透發,慎用攻伐」之原則。
傳統服藥法
升麻1錢,葛根1錢,甘草(炙)1錢,芍藥2錢。
上細切,作一服。
水1盞,煎7分,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痘瘡發作時,身體疼痛,紅點剛剛出現,是由於寒邪侵襲,導致肉體有輕微熱象的患者。若患者出現發熱、頭痛、口渴、咽痛等症狀,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葛根升麻加芍藥湯, 出處:《醫學正傳》卷八。 組成:升麻1錢,葛根1錢,甘草(炙)1錢,芍藥2錢。 主治:痘瘡發時身痛,若紅點方見,爲寒所折,而肉體有熱之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