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紫草飲中包含紫草,是因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治療方向相符。
紫草性寒,味甘,歸心、肝經,具有涼血活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其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壅滯、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以及瘡瘍腫毒、燒傷燙傷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紫草飲中加入紫草,是為了利用其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來治療相關疾病,達到藥效最大化的目的。
紫草飲中加入蘇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蘇木性溫,味甘,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有效成分蘇木素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對於紫草飲治療的瘀血阻滯、疼痛腫脹等症狀,起到輔助作用。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蘇木與紫草同屬活血化瘀藥,兩者配伍使用,可相互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蘇木還能與紫草中的有效成分產生協同作用,促進藥物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紫草飲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因為白芍的緩解疼痛、止血功效,與紫草飲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紫草飲主治血熱妄行、血瘀所致的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等病症。白芍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柔肝、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紫草飲所治疾病的疼痛症狀,並有助於止血,促進傷口癒合。此外,白芍還能調節氣血,改善紫草飲的整體療效。
紫草飲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紫草飲主治麻疹初期,症狀表現為發熱、咳嗽、咽痛、疹出不暢等。升麻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功,可幫助疹子順利透出,減輕熱毒壅滯所致的瘙癢等症狀,配合紫草清熱涼血,達到清熱解毒、疏風透疹的效果。
- 升陽散寒,利水消腫: 若麻疹患者出現畏寒肢冷、脈象沉細等症狀,可加入升麻以升陽散寒,並利水消腫,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疹子發散,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紫草飲中加入葛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葛根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與紫草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病症。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葛根能利水消腫,通絡止痛,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減輕腫痛。對於紫草飲中一些與血瘀、水腫相關的病症,如跌打損傷、癰疽腫痛,葛根的加入能起到輔助作用。
紫草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紫草性寒涼,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緩和紫草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造成脾胃虛寒或其他不良反應。
-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調和藥性、解毒、緩解疼痛等功效,與紫草相配合,可以增強紫草的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活血止痛等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甘草作為常用藥材,具有良好的協調作用,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來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紫草飲中加入甘草也體現了這一原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紫草飲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紫草飲主要用於治療傷寒熱病所致的瘡疹問題。其核心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透發瘡疹,解肌發表:
- 適用病症: 適用於瘡疹初發,隱而不出,或出而遲緩,以及疹出不勻等情況。
- 藥理機制: 紫草飲中紫草能「利竅」,疏通肌表壅滯,使蘊積於體內的熱毒得以透發,促進瘡疹順利出齊。葛根、升麻亦具解肌發表之功,能輔助紫草,加強透發之力。
- 文獻佐證: 《奇效良方》雲:「紫草者能利竅,則瘡痘易出也」,「出遲者,與紫草飲子為良」,明確指出紫草飲能促進瘡疹透發。
2.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 適用病症: 適用於熱毒熾盛,導致瘡疹紅腫、灼熱、煩悶等症狀。
- 藥理機制: 紫草本身即具清熱涼血、解毒活血之效,能清除血分熱毒,消散瘡疹紅腫。白芍養血柔肝,能緩解熱毒引起的煩躁不適。甘草則能調和諸藥,益氣緩急,並有清熱解毒之功。
- 文獻佐證: 《聖濟總錄》記載紫草飲治「傷寒熱病,生皰瘡,煩躁迷悶」,《奇效良方》亦提及紫草飲可解「熱毒」。
3.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 適用病症: 適用於瘡疹色紫黯,或因瘀血阻滯導致瘡疹出而不暢,疼痛等情況。
- 藥理機制: 方中蘇木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滯,緩解瘡疹疼痛。白芍亦能養血活血,與蘇木相輔相成。
- 文獻佐證: 雖然古籍中對紫草飲活血化瘀的功效著墨不多,但從其組成藥物分析,蘇木的活血作用不容忽視,尤其適用於瘡疹色紫黯或有瘀滯的情況。
4. 扶正祛邪,調和氣血:
- 適用病症: 適用於體虛而熱毒未盡,導致瘡疹出而不暢,或出後恢復緩慢等情況。
- 藥理機制: 方中甘草能益氣和中,調和諸藥,扶助正氣。白芍養血柔肝,有助於調和氣血。諸藥合用,能達到扶正祛邪,調和氣血之效。
- 文獻佐證: 《兒科要略》提及紫草飲治「痘疹氣虛血熱」,可見其兼顧扶正與祛邪。
總結:
紫草飲以紫草為主藥,配伍蘇木、白芍、升麻、葛根、甘草等藥,共奏透發瘡疹、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之功。其治療原理在於疏通肌表,清解熱毒,活血化瘀,調和氣血,從而達到促進瘡疹透發,緩解熱毒症狀,加速病程恢復的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紫草(并根,細銼)2兩。 主治:傷寒熱病,生皰瘡,煩躁迷悶。
紫草飲, 出處:《痘學真傳》卷七。 組成:人參6分,甘草4分,穿山甲8分,紫草1錢,蟬蛻1錢。 主治:痘至七八朝,中氣已虛,毒未解,熱未除者。
紫草飲,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八引《夀世仙丹》。 組成:紫草3兩,金銀花3兩,白鮮皮3兩,薏苡3兩,山慈菇1兩8錢,白蒺藜2兩半,土茯苓4兩。 主治:楊梅瘡。
紫草飲,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紫草2錢,炙甘草2錢,蘇木2錢,芍藥(炒)4錢,川升麻(煨)4錢,葛根4錢。 主治:早微熱,晚大熱,面赤目黃,呵欠寒惡,痰壅發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