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草升麻湯
ZI CAO SHENG M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雲歧子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寒 (0.26)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20%
心經 20%
肺經 20%
大腸經 10%
肝經 10%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紫草升麻湯中加入紫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血瘀所致的瘡瘍腫痛、皮膚紅腫、燒傷燙傷等症狀,紫草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促進傷口癒合:紫草中的紫草素具有抗菌消炎、促進細胞再生、加速傷口癒合的作用。與升麻等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有效治療外傷感染、創傷潰瘍等症狀,加速傷口癒合。
紫草升麻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升麻味苦性涼,善於疏散表邪,清熱解毒。紫草升麻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症狀表現為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升麻能疏散外感風熱,使邪氣外解,達到解表散熱的效果。
- 升陽透表:升麻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提振陽氣,使之升發,進而驅散外邪,達到透表解毒的效果。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氣虛表弱,升麻能起到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作用,使患者恢復元氣,增強抵抗力。
紫草升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紫草性寒涼,升麻性微寒,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力更溫和。
- 增強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調和脾胃、緩解疼痛的作用,與紫草升麻相配,可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紫草升麻湯為傳統中醫治療小兒痘疹之方劑,其功效主治明確記載於古籍,專用於「小兒斑出不快者,或未出者」,意指痘疹(如麻疹、天花等)透發不順或遲遲未現之證。以下分兩部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古代醫家認為,痘疹之發,需由內透表而出,若氣血受阻或熱毒鬱滯,則見疹出不暢。此方以「透發」為核心:
- 斑出不快:疹點稀疏、色暗或隱於皮下,屬熱毒鬱而難透。
- 斑未出者:邪氣閉於肺衛,尚未外發,需助其透達。
此方通過升散透邪、涼血解毒,促使痘疹順利外發,避免熱毒內陷而生變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三藥協同,體現「清透並行」之法:
紫草(嫩者)半兩
- 性味歸經:甘鹹寒,入心、肝經。
- 作用:
- 涼血活血:解血分熱毒,防痧疹色紫瘀滯。
- 透疹解毒:古稱「痘疹要藥」,助疹毒外透。
升麻半兩
- 性味歸經:辛甘微寒,入肺、脾、胃經。
- 作用:
- 升陽透表:以其輕揚之性,宣發鬱熱,開腠理以助疹外達。
- 解毒利咽:兼緩痘疹初期之咽喉腫痛。
炙甘草半兩
- 性味歸經:甘平,入十二經。
- 作用:
- 益氣和中:補脾氣以資汗源,助透發而不傷正。
- 調和藥性:緩升麻、紫草寒散之偏。
粳米50粒
- 輔助作用:
- 保胃生津:防升散藥物耗傷胃氣,猶如白虎湯用粳米之理。
- 載藥上行:助藥力溫和上行外達。
- 輔助作用: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升麻透表」與「紫草涼血」為君臣相配,一散一清:
- 升麻開泄肌表,解衛氣之閉鬱,使邪有出路;
- 紫草清解血分熱毒,防熱鬱成瘀;
- 甘草、粳米顧護中焦,寓「扶正托毒」之意。
全方體現「透邪不傷正,清熱不冰伏」的兒科用藥特點,符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體質需求。
其配伍簡練,力專效宏,針對痘疹「欲出不出」之關鍵病機,展現中醫「因勢利導」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紫草(嫩者)半兩,升麻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銼細。
每服3錢,加粳米50粒,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斑疹出得慢,或未出者。若斑疹已出,則不宜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紫草升麻湯, 出處:《雲歧子保命集》卷下。 組成:紫草(嫩者)半兩,升麻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小兒斑出不快者,或未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