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肌湯
TOU J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綱目》卷三十七引《得效)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13)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25%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肝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透肌湯中加入紫草,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涼血解毒: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燙傷等,紫草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紫草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對於因血瘀阻滯而引起的皮膚病,如瘀斑、青腫等,紫草能活血化瘀,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透肌湯中加入紫草,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各種皮膚病,達到透肌止癢、消腫生肌的效果。
透肌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肌膚炎症:白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皮膚炎症反應,消退紅腫熱痛,對於因熱毒、風熱等引起的皮膚病症具有緩解作用。
二、改善血液循環:白芍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有助於皮膚營養供給,促進傷口癒合,提高皮膚抵抗力,避免因炎症引發的皮膚損傷。
透肌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透邪外出: 升麻性微寒,味苦,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透邪外出之功效。透肌湯多用於治療皮膚病,升麻可以清熱解毒,將蘊積於肌膚的熱毒之邪驅散外出,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 升提陽氣,利水消腫: 升麻具有升提陽氣、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深入肌表,促進皮膚病的康復。同時,升麻還能改善皮膚微循環,促進毒素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透肌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根據古文記載,透肌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 痘疹不透: 痘疹發出不暢,或頂陷不起,色黯,二便不利等。
- 麻疹未透,熱甚而咳: 麻疹發出不暢,伴有高熱、咳嗽等症狀。
- 痧疹發搐,喉中痰鳴: 痧疹發出時伴有抽搐、喉中有痰鳴音。
- 氣促,多緣肺熱不清: 出現氣促症狀,多因肺熱不清所致。
- 瘡瘍初起,疔毒鬱斑點,欲出不出: 瘡瘍初期,疔毒鬱結,斑點欲出不出。
治療原理
透肌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 清熱解毒: 紫草、升麻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使痘疹、麻疹等得以透發。
- 涼血活血: 紫草、白芍等藥物具有涼血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痘疹、麻疹的透發,並緩解疼痛。
- 疏散風寒,升舉清陽: 升麻具有發散風寒、升舉清陽的作用,有助於將體內的邪氣透出體外。
-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 白芍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柔肝止汗的作用,可以調和營衛,扶助正氣,祛除邪氣。
方劑組成與加減運用
基本方組成: 紫草、白芍、升麻。
加減運用:
- 痘疹不透,大便溏滑: 加秫米粉(炒)。
- 痘熱而出不快,及頂陷者: 或與消毒飲同煎服。
- 麻疹未透,熱甚而咳: 加玄參、石膏、牛蒡子、荊芥、防風、前胡、葛根、杏仁,減甘草。
- 痧疹發搐,喉中痰鳴: 加栝蔞仁、竹葉。
- 氣促,多緣肺熱不清: 加減同「麻疹未透,熱甚而咳」。
- 瘡瘍初起,疔毒鬱斑點,欲出不出: 加防風、荊芥、薄荷、山楂肉、梔子。
- 初潮腹痛: 除甘草,加枳殼。
- 收後腹痛: 用古方黃連解毒湯加枳殼、山楂肉、玄參。
- 正出之際乍熱: 去天花粉、桔梗、甘草。或清熱透肌湯去甘草,加生地黃、地骨皮。
- 收後及未收之間見乍熱: 去甘草,加黃連、黃芩、生地黃、地骨皮。
- 麻出連串如珠,紅腫太甚: 去桔梗、甘草。或清熱透肌湯去甘草,加黃連、黃芩、枳殼、木通、山豆根、葶藶。
- 紅腫太甚,熱入血分: 清熱透肌湯中雖有玄參,仍當再加涼血之品。
- 色雖紅潤,而麻不起發,或兼二便艱澀: 去甘草。
- 麻色淡而不起,二便如常: 去石膏、甘草,加生地黃、當歸。
- 已出而標不紅,已現而發熱轉甚: 葛根疏邪解表湯。
- 正收及收後氣促: 去玉竹、桔梗、甘草,加茯苓、陳皮。
總結
透肌湯是一個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疏散風寒為主要功效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痘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以及瘡瘍初起等症狀。通過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等作用,促進疹毒的透發,緩解相關症狀。在臨牀應用中,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加減運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紫草半兩,白芍藥半兩,升麻半兩,秫米粉(炒)半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透肌湯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 透肌湯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透肌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透肌湯, 出處:《醫學綱目》卷三十七引《得效)。 組成:紫草半兩,白芍藥半兩,升麻半兩,秫米粉(炒)半兩。 主治:痘不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