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四物解肌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肌表熱邪: 白芍性微寒,入肝經,能養血柔肝,緩解因熱邪入侵肌表而導致的發熱、頭痛、口渴等症狀。
2. 滋陰養血: 四物湯以補血為主,白芍能養血柔肝,協同四物湯滋陰養血,促進肌膚生長修復,有效改善因熱邪損傷導致的皮膚發紅、乾燥等症狀。
白芍的加入,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養血,使芍藥四物解肌湯更具清熱解毒、養血生肌之功效。
芍藥四物解肌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由於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熱邪、內蘊濕熱所致的肌膚發熱、疹出、口渴、煩躁等症狀。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可清肺熱、瀉胃火,並能涼血解毒,與方中芍藥、當歸、川芎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癢、解肌退熱的功效,使肌膚恢復正常狀態。
芍藥四物解肌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原因有二:
- 解肌散寒,升陽發散:升麻性味辛涼,具有解肌散寒、升陽發散之效,可以疏散外感風寒,促進汗液排出,達到解表散寒之目的。此對於因風寒入侵而導致的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配合芍藥四物湯,增強解表效果:芍藥四物湯以養血活血、調和氣血為主,加入升麻則可以提升藥性,加強解表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好地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芍藥四物解肌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 解肌退熱:葛根性涼,味甘辛,入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與芍藥、川芎等藥物配合,可增強解肌退熱之效,適合治療外感風熱,發熱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 疏散風寒:葛根還有疏散風寒的作用,可以幫助驅散體內寒邪,配合四物湯中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改善風寒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芍藥四物解肌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聖濟總錄》,主治「小兒傷寒,煩熱頭體痛」,其證屬外感風寒鬱而化熱,邪在肌表,阻滯氣機,故見發熱、頭痛、身痛及煩躁不安。小兒臟腑嬌嫩,易感外邪,然傳變迅速,易從熱化,此方輕清解表,兼清裡熱,契合小兒「陽常有餘」之特質。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解肌透邪:
- 葛根辛涼,解肌發汗,透表邪而舒筋脈,《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消渴,身大熱」;
- 升麻升散,助葛根透達鬱熱,兼清陽明之熱,《名醫別錄》稱其「主時氣毒癘,頭痛寒熱」。二者相配,一升一散,開泄腠理,使邪從表解。
清熱和營:
- 黃芩苦寒,直折裡熱,尤其擅清上焦肺火,《藥性論》言其「治熱毒骨蒸」;
- 芍藥酸寒,斂陰和營,防辛散過汗傷陰,《本草備要》指其「斂陰氣而泄邪熱」。此二藥內清鬱熱,外和營衛,標本兼顧。
配伍特點
全方寒溫並用,以辛涼解表為主,佐以清裡,符合「火鬱發之」之理。葛根、升麻偏辛散,得黃芩、芍藥制約,不致過汗;芍藥之斂,得升、葛引導,無留邪之弊。四藥相合,共奏解肌清熱、調和營衛之效,尤宜小兒外感初起,表鬱兼裡熱未甚者。
推衍應用
從藥物性味觀之,此方實為「辛涼解表」之雛形,與後世銀翹散、柴葛解肌湯思路相通,唯藥力輕清,更適小兒。若夾食滯可加焦三仙,痰嗽可佐杏仁、貝母,然需據證加減,不可拘泥。
傳統服藥法
芍藥半兩,黃芩半兩,升麻半兩,葛根半兩。
以水3升,煮取9合,去滓分服。1歲以上分3服。
四物湯(《聖濟總錄》卷一七四)。芍藥解肌湯、四物解肌湯(《普濟方》卷三六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表、和營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兒傷寒所引起的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四物解肌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芍藥半兩,黃芩半兩,升麻半兩,葛根半兩。 主治:小兒傷寒,煩熱頭體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