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熱退燒浸膏

解熱退燒浸膏

JIE RE TUI SHAO JIN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19%
脾經 11%
心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5%
膽經 5%
小腸經 2%
大腸經 2%
腎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熱退燒浸膏」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能調節肝氣,使氣血暢通,進而達到解表退熱的效果。當熱邪入侵,導致肝氣鬱結,則會阻礙氣血運行,造成發熱、頭痛等症狀。柴胡能疏解肝氣,使氣血流通,解除熱邪,達到退燒效果。
  2. 清熱解毒,退燒止痛: 柴胡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熱解毒,退燒止痛。當外感風熱,或內傷熱毒,導致發熱、頭痛、口渴等症狀時,柴胡能清熱解毒,退燒止痛,改善病症。

因此,柴胡在「解熱退燒浸膏」方劑中扮演著疏肝解鬱、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有助於解除發熱、頭痛等症狀,達到退燒的效果。

「解熱退燒浸膏」方劑中包含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赤芍能有效清熱解毒,達到退燒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消散。對於因血瘀阻滯而導致的發熱、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赤芍能有效疏通血脈,緩解疼痛。

因此,赤芍在「解熱退燒浸膏」方劑中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退燒止痛,改善患者的症狀。

解熱退燒浸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許多解熱退燒藥材性寒,容易造成脾胃虛寒。甘草性平,味甘,能緩解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損傷。

2. 增強療效,協同作用: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抗炎等作用,能增強其他解熱退燒藥材的功效,並輔助其發揮更好的療效。例如,甘草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材協同作用,提高退燒效果,且能減輕發熱過程中的不適感。

解熱退燒浸膏中加入板藍根,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板藍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因外感風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發燒,能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作用。
  2. 抗菌消炎:板藍根含有豐富的生物鹼,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夠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減輕發燒的症狀。

因此,在解熱退燒浸膏中加入板藍根,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效果,幫助緩解發燒症狀。

解熱退燒浸膏中加入葛根,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表: 葛根性涼,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表、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口渴、咽喉疼痛等症狀,葛根能有效緩解。

二、疏散風寒: 葛根亦可疏散風寒,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也有療效。

因此,葛根在解熱退燒浸膏中可起到清熱解表、疏散風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發熱症狀。

「解熱退燒浸膏」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性味辛苦,具有宣肺利咽、開音散結之功效。當發燒伴隨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時,桔梗能清熱解毒,消散喉嚨炎症,緩解咽喉不適,促進退燒。
  2. 疏散風熱: 桔梗亦有疏散風熱之效,能幫助體內熱邪順利排出,減輕發燒引起的頭昏腦脹、口乾舌燥等症狀。與其他清熱解毒的中藥材搭配使用,能增強退燒效果,加速病癒。

「解熱退燒浸膏」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對於因熱邪犯肺濕熱蘊蒸所導致的發熱、咳嗽、口渴、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外,黃芩還能抑菌消炎,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退燒。因此,在「解熱退燒浸膏」中加入黃芩,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達到退燒的目的。

「解熱退燒浸膏」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對於因熱邪入裏,導致的高熱、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石膏能有效清熱降火,緩解患者的痛苦。
  2. 解毒止痛: 石膏除了清熱瀉火之外,還有解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目赤腫痛等症狀,石膏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解熱退燒浸膏方劑中加入石膏,能有效地清熱瀉火,解毒止痛,起到退燒降溫的效果。

「解熱退燒浸膏」中加入白芷,其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疏散風寒:白芷味辛性溫,能散風寒,對於因風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 宣通鼻竅:白芷具有通鼻竅、止鼻涕的作用,能有效緩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

因此,在「解熱退燒浸膏」中加入白芷,可以發揮其疏散風寒、宣通鼻竅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提高藥方整體的療效。

「解熱退燒浸膏」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清熱解表: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清熱解表之效。對於因風寒入侵、外感發熱的患者,羌活能有效驅散風寒,減輕發熱症狀。
  2. 通絡止痛,消腫止痛: 羌活亦能通絡止痛,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頭痛、關節痛等,具有緩解作用。若患者同時伴隨頭疼、肢體痠痛等症狀,羌活有助於整體改善。

因此,在解熱退燒浸膏中加入羌活,不僅能有效退燒,更能輔助緩解因風寒入侵導致的其他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解熱退燒浸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外感發熱作冷,頭痛口渴,全身倦痛」,乃針對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證候所設,其症狀特徵為發熱惡寒並見,兼有津傷(口渴)與氣機壅滯(頭痛、肌肉痠痛)之表現。

組成邏輯與功效推析

此方以「解表清裡」為主軸,融合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生津舒筋等法,其配伍思路可從三層次剖析:

一、透表退熱層

  1. 柴胡(60斤)與葛根(60斤)為核心:
    • 柴胡辛涼,擅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疏泄熱鬱而退往來寒熱;
    • 葛根甘辛性涼,升發陽明之氣,解肌透熱而生津,二藥相配,表邪得散、熱勢得透。
  2. 羌活(40斤)與白芷(40斤)佐助:
    • 羌活辛溫,祛風勝濕,針對「全身倦痛」之表證痠痛;
    • 白芷辛香上行,散風通竅,緩解頭痛鼻塞。此二藥性偏溫,但與大劑清熱藥相伍,反制其燥性,增強透邪之力。

二、清熱解毒層

  1. 生石膏(200斤)為君:
    • 用量獨重,取其辛甘大寒,直清肺胃氣分熾熱,除煩止渴,針對「高熱、口渴」之主症。
  2. 黃芩(80斤)、板藍根(60斤)為臣:
    • 黃芩苦寒,瀉火解毒,尤善清上焦肺熱;
    • 板藍根清熱涼血,利咽散結,助石膏解熱毒。
  3. 赤芍(40斤)涼血活血:
    • 防熱入血分,兼緩身痛。

三、調和升降層

  1. 桔梗(60斤)宣肺利咽,載藥上行;
  2. 甘草(20斤)調和諸藥,緩急和中,與桔梗協同,暢通肺衛氣機。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結構實為「表裡同治」之典範:

  1. 解表以開邪出路:柴胡、葛根、羌活、白芷協力疏透,使風熱或鬱熱從表而散;
  2. 清裡以截斷熱勢:石膏、黃芩、板藍根直折內熱,防止熱邪內傳;
  3. 津血並顧:葛根生津,赤芍護血,避免熱傷陰液。

全方寒溫並用,辛涼為主,兼顧氣血,契合「風熱表證」或「寒包火」之病機,故能收「退熱解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柴胡60斤,赤芍40斤,甘草20斤,板藍根60斤,葛根60斤,桔梗60斤,黃芩(去朽)80斤,生石膏200斤,白芷40斤,羌活40斤。
清熱退燒。
將白芷、赤芍打碎塊,生石膏打碎渣;煮提:生石膏(先煎4小時再下群藥),柴胡、赤芍、甘草、桔梗、黃芩、板藍根、葛根提三次;提油:白芷、羌活(約24小時)油盡收藥液;合併以上藥液,沈澱過濾,減壓濃縮成稠膏,兌入老蜜50%加熱攪勻,待膏涼到48~52℃時兌入揮發油混勻,每百斤成品膏兌入防腐劑0.5%(苯甲酸鈉0.4%、尼泊金乙脂0.1%、用乙醇溶化)攪勻,每2錢5分作一支。
每服1支,每日3次,熱開水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解熱退燒浸膏, 出處:《北京市中成藥規範》。 組成:柴胡60斤,赤芍40斤,甘草20斤,闆藍根60斤,葛根60斤,桔梗60斤,黃芩(去朽)80斤,生石膏200斤,白芷40斤,羌活40斤。 主治:清熱退燒。主治:外感發熱作冷,頭痛口渴,全身倦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