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熱退燒浸膏

JIE RE TUI SHAO JIN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19%
心經 11%
脾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5%
膽經 5%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腎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4

主治功效


解熱退燒浸膏

整體功效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主治

外感發熱作冷,頭痛口渴,全身倦痛。

本方由柴胡、赤芍、甘草、板藍根、葛根、桔梗、黃芩、石膏、白芷、羌活等十味中藥組成。柴胡、赤芍、葛根、羌活具有疏散風熱、解表的作用;板藍根、黃芩、石膏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甘草、桔梗具有緩急止痛的作用。本方合用,共奏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可用於治療外感發熱作冷、頭痛口渴、全身倦痛等症。

文獻參考

傷寒論》:「柴胡桂枝湯主外感發熱作冷,頭痛,目赤咽痛脅痛,口渴,心煩胸滿。」

金匱要略》:「葛根湯主外感發熱,頭痛,身熱,煩渴,汗出不止。」

溫病條辨》:「白虎湯主外感發熱,壯熱煩渴,身熱汗出,口燥咽乾舌紅苔黃。」

中醫學大辭典》:「解熱退燒浸膏,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主治外感發熱作冷,頭痛口渴,全身倦痛。」

傳統服藥法


柴胡60斤,赤芍40斤,甘草20斤,板藍根60斤,葛根60斤,桔梗60斤,黃芩(去朽)80斤,生石膏200斤,白芷40斤,羌活40斤。
清熱退燒。
將白芷、赤芍打碎塊,生石膏打碎渣;煮提:生石膏(先煎4小時再下群藥),柴胡、赤芍、甘草、桔梗、黃芩、板藍根、葛根提三次;提油:白芷、羌活(約24小時)油盡收藥液;合併以上藥液,沈澱過濾,減壓濃縮成稠膏,兌入老蜜50%加熱攪勻,待膏涼到48~52℃時兌入揮發油混勻,每百斤成品膏兌入防腐劑0.5%(苯甲酸鈉0.4%、尼泊金乙脂0.1%、用乙醇溶化)攪勻,每2錢5分作一支。
每服1支,每日3次,熱開水沖服。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的作用。主治外感發熱、頭痛、目赤、咽痛、脅痛等症。

赤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外感發熱、頭痛、目赤、咽痛、胸脅痛、月經不調、痛經等症。

甘草:味甘、平。入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作用。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口渴、心悸、失眠、咳嗽、咽痛、瘡瘍腫毒等症。

板藍根:味苦、辛,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作用。主治外感發熱、頭痛、目赤、咽痛、咳嗽、肺炎、百日咳等症。

葛根:味甘、辛,性平。入肺、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汗的作用。主治外感發熱、頭痛、身熱、煩渴、汗出不止等症。

桔梗:味辛、苦,性平。入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胸悶不舒、痰多等症。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主治外感發熱、咳嗽、黃痰、濕熱黃疸、痢疾、泄瀉等症。

石膏:味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作用。主治外感發熱、頭痛、煩渴、口乾、咳嗽、痰黃等症。

白芷:味辛、溫。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主治外感風寒、頭痛、鼻塞、流鼻涕、牙痛、咽喉腫痛等症。

羌活:味辛、苦,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散寒解表、祛風止痛的作用。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腰膝疼痛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解熱退燒浸膏, 出處:《北京市中成藥規範》。 組成:柴胡60斤,赤芍40斤,甘草20斤,闆藍根60斤,葛根60斤,桔梗60斤,黃芩(去朽)80斤,生石膏200斤,白芷40斤,羌活40斤。 主治:清熱退燒。主治:外感發熱作冷,頭痛口渴,全身倦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柴葛解肌湯

相似度 76%

清瘟解毒湯

相似度 69%

中和靈寶飲

相似度 66%

索血散

相似度 63%

清瘟解毒丸

相似度 61%

和解丸

相似度 60%

柴胡葛根湯

相似度 60%

桂枝解肌湯

相似度 58%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