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葛根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少陽: 柴胡性微寒,味苦辛,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方中柴胡能疏肝解鬱,調和肝脾,解除少陽經的鬱熱,並使氣機升降正常,達到治療少陽病的效果。
- 配伍葛根,增強疏散解表之力: 葛根性涼,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作用。柴胡配伍葛根,可增強疏散解表之力,並使藥效更為和緩,避免單用柴胡過於偏於上焦而損傷脾胃之弊。
柴胡葛根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生津,利咽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生津、利咽解毒的功效。柴胡葛根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氣鬱化火所致的咽喉腫痛、口渴、發熱等症狀,而天花粉可以清熱解毒,緩解咽喉腫痛,並滋潤咽喉,起到輔助療效。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天花粉還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作用。柴胡葛根湯中葛根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而天花粉則可配合葛根,利水消腫,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疼痛,加強藥效。
柴胡葛根湯中包含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熱,生津止渴:葛根性涼味甘,具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效,可緩解柴胡所致的發熱、口渴等症狀,協同柴胡疏肝解鬱,達到清熱解表、生津止渴的功效。
2. 緩解肌肉痠痛:葛根具有舒筋活絡、解痙止痛的作用,可緩解由柴胡引發的肌肉痠痛,提高療效。同時,葛根也能增強柴胡的解表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柴胡葛根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柴胡葛根湯主治外感風熱,伴有表證、裏熱、濕邪等症狀。黃芩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 抑制邪氣: 柴胡葛根湯中柴胡、葛根等藥物疏散風熱,而黃芩則能抑制邪氣深入,防止病邪內傳,防止病情加重。同時,黃芩還能與柴胡、葛根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柴胡葛根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功效。柴胡葛根湯主治外感風熱,氣機鬱滯,咽喉腫痛等症,而桔梗可以疏散肺氣,利咽開音,輔助柴胡、葛根解表清熱。
- 利氣行水:桔梗還具有利氣行水的作用,可以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利於藥物下達病所。柴胡葛根湯中葛根、柴胡等藥物需達表散邪,而桔梗可助其氣機疏泄,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柴胡葛根湯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連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柴胡葛根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兼有表寒、裡熱、濕邪等證,連翹可清熱解毒,消散風熱之邪,配合柴胡、葛根等藥物,更能達到疏風散寒、清熱解表之功效。
- 消腫止痛:連翹還具有消腫止痛之效,對於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柴胡葛根湯治療外感風熱,常伴有咽喉腫痛、頭面部脹痛等症狀,連翹的加入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柴胡葛根湯為治療外感風熱,頭痛目赤之良方,其中牛蒡子為重要組分之一。牛蒡子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消腫之效。在方中,牛蒡子與柴胡、葛根相互協同,不僅增強疏散表邪之力,還能清熱解毒,對抗風熱感冒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有顯著療效。此外,牛蒡子富含纖維素,能促進腸道蠕動,對於因外感風熱而致的大便秘結亦有緩解作用。綜合而言,牛蒡子在柴胡葛根湯中的應用,既符合辨證施治原則,又能全面調理患者身體狀態,達至治療風熱感冒的目的。
柴胡葛根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表: 柴胡葛根湯主治外感風熱,而石膏性寒,具有清熱瀉火之效,可以清泄體內因風熱所致的熱邪,達到解表退熱的作用。
- 涼血止血: 石膏能涼血止血,對於風熱邪毒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衄、齒齦出血等,石膏可以起到止血作用,配合柴胡、葛根等藥物,更能有效緩解病症。
柴胡葛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柴胡葛根湯中柴胡、葛根等藥性偏寒,甘草性甘溫,可緩解其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甘草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減輕其他藥材的毒副作用,使藥效更平穩安全。
- 增強療效,提高藥效:甘草能調和脾胃,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甘草還能和柴胡、葛根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疏肝解鬱,清熱解毒,緩解病症。
柴胡葛根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升陽解表: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升陽解表之效,可助柴胡、葛根解表散邪,清熱解毒,並能提升陽氣,使表邪得解。
- 宣通氣機,利水消腫:升麻還具宣通氣機、利水消腫之效,配合葛根、柴胡等藥,能促進體內津液流通,消除水腫,解除因外感風熱引起的肌表疼痛、肢體沉重等症狀。
總而言之,升麻在柴胡葛根湯中,不僅可以增強解表散邪之功,更能協同其他藥物,宣通氣機,利水消腫,達到治療風熱感冒、表邪不解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葛根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頤毒」,即現代所稱之腮腺炎或頜面部感染,其病機為外感邪熱未盡,餘毒壅滯於少陽、陽明經絡,表邪未散而裏熱已盛,症見「身熱不解,紅腫堅硬作痛」。
- 頤毒:病位在面頰、頜下,多因風熱或溫毒侵襲,經氣不暢,氣血壅遏,化熱成毒。
- 表散未盡:風熱初期未解,仍見身熱、紅腫,屬半表半裏(少陽)兼陽明裏熱。
- 紅腫堅硬作痛:熱毒壅滯氣血,局部經絡阻塞,故需清熱解毒,兼透邪外達。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疏解少陽鬱熱、清瀉陽明火毒」為主軸,結合升散透邪與清熱解毒。
1. 藥物配伍分析
- 柴胡(1錢):和解少陽,疏散半表半裏之邪熱,為少陽經主藥。
- 葛根(1錢):升發陽明經氣,解肌退熱,助柴胡透邪外達。
- 升麻(3分):輕清升散,既可助柴胡、葛根透表,又能解毒利咽。
- 黃芩(1錢)、石膏(1錢):
- 黃芩清少陽膽熱,瀉上焦火毒;
- 石膏直清陽明氣分實熱,針對身熱不退、紅腫熱痛。
- 連翹(1錢)、牛蒡子(1錢):
- 連翹清熱散結,為「瘡家聖藥」;
- 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利咽,兼消腫痛。
- 天花粉(1錢)、桔梗(1錢):
- 天花粉清熱生津,防熱毒傷陰;
- 桔梗宣肺利咽,載藥上行以達病所。
- 甘草(5分):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兼能解毒。
2. 組方思路
- 表裏同治:
- 透表:柴胡、葛根、升麻協同透解在表之邪;
- 清裏:黃芩、石膏、連翹清瀉裏熱,直接消腫解毒。
- 氣血並調:
- 紅腫硬痛屬氣血壅滯,方中連翹、牛蒡子散結,石膏清氣分熱,柴胡疏氣機。
- 經絡定位:
- 少陽(柴胡、黃芩)與陽明(葛根、石膏)並治,符合頤毒病位在側面(少陽)及頜下(陽明)的經絡分布。
3. 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透散鬱熱」與「清解熱毒」雙向作用,使表邪得散、裏熱得清,腫痛自消。尤其針對「表邪未盡而裏熱已熾」的過渡階段,避免過用辛溫助熱,亦防純清裏而邪遏不退。
三、潛在應用推論(依據藥理延伸)
若現代應用於「急性腮腺炎、扁桃體炎、頜下淋巴結炎」,凡屬風熱壅滯、表裏俱熱者,可加減調整:
- 熱毒重:加板藍根、金銀花增強解毒;
- 腫硬甚:加夏枯草、玄參軟堅散結;
- 津傷:加重天花粉或加蘆根生津。
此方體現「汗清並用」的治療策略,適用於熱性外感病傳變中的複雜階段。
傳統服藥法
柴胡1錢,天花粉1錢,乾葛1錢,黃芩1錢,桔梗1錢,連翹1錢,牛蒡子1錢,石膏1錢,甘草5分,升麻3分。
清熱解毒。
水2鐘,煎8分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風熱初起,症狀較輕時使用。若症狀較重,可配合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藥物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葛根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柴胡1錢,天花粉1錢,乾葛1錢,黃芩1錢,桔梗1錢,連翹1錢,牛蒡子1錢,石膏1錢,甘草5分,升麻3分。 主治:清熱解毒。主治:頤毒。表散未盡,身熱不解,紅腫堅硬作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