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連翹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升麻性微寒,味甘苦,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升陽解毒的功效。其能將外感風熱之邪從表透發,並清熱解毒,與連翹、金銀花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療效。
- 升舉陽氣,助藥力達表: 升麻具有升舉陽氣的作用,可以提升藥力,使其更好地達至肌表,發揮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功效。
升麻連翹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性微寒,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之效。與升麻、連翹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 引藥下行: 桔梗能利氣通絡,使藥力下達,引導升麻、連翹等藥材的藥效更好地發揮到肺部及咽喉部位,增強治療效果。
因此,桔梗在升麻連翹湯中起到宣肺利咽、引藥下行之功,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升麻連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升麻性寒,連翹性微寒,甘草性甘平,能緩解升麻連翹的寒涼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過寒傷正。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能協同升麻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使其療效更佳,並有助於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
升麻連翹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尤其對於外感風熱、溫病初起、咽喉腫痛等症狀效果顯著。升麻連翹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表症,連翹可以清熱解表,並能散結消腫,與升麻共同起到疏風散熱的作用。
- 消腫散結:連翹還有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風熱所致的瘡瘍腫毒、瘰癧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升麻連翹湯中的連翹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起到消腫散結的作用,進一步緩解病症。
升麻連翹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牛蒡子味辛、苦,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與升麻、連翹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之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
二、疏散風熱,宣肺透疹: 牛蒡子還能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與升麻、連翹等藥材協同作用,可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疹出不暢等症。
綜上所述,牛蒡子在升麻連翹湯中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等功效,使其更加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升麻連翹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兼顧表裡。 升麻連翹湯以升麻、連翹為主,清熱解毒,疏散風邪。防風性味辛溫,善於解表散風,能助升麻連翹湯透達表邪,並兼顧風熱入裡之症,使藥力更趨於平衡。
- 兼顧肌表,緩解表寒。 升麻連翹湯雖然以清熱為主,但若患者表寒較重,則可能導致藥力難以透達。防風能散寒解表,緩解表寒,使藥效能更好地發揮,避免藥物停滯於表,進一步促進風熱邪氣的疏散。
升麻連翹湯為清熱解毒之名方,其組成精妙,黃芩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作用不可小覷。黃芩性味苦寒,歸肺、膽、膀胱經,善於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宜於治療上焦實熱病症。在升麻連翹湯中,黃芩與升麻、連翹相輔相成,升麻可發散表邪,連翹清熱解毒,三者合用,既能清解肌膚間的熱毒,又能透疹解表,適宜於痄腮、瘡瘍初起等熱毒壅盛之證。黃芩在方中不僅增強了清熱之力,還能防止其他藥物之辛熱,使全方清熱而不傷陰,解毒而不滯邪,達到了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升麻連翹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時疫熱毒喉痹」,即因外感疫癘熱毒,或風熱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閉塞不暢。其特點為熱毒壅滯咽喉,臨床可見咽部紅腫灼痛、吞嚥困難,或伴發熱、頭痛等症狀。此證屬熱邪壅盛,需清熱解毒、疏風利咽以緩解閉塞之勢。
二、組成與邏輯推導
方中七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疏風透邪、利咽消腫之效:
升麻(君藥)
- 性味辛甘微寒,入肺、胃經。
- 功能升散透邪,清熱解毒,《本草綱目》載其「解百毒,辟瘟疾」,擅治熱毒喉痹。
- 在本方中既外散風熱,又內清熱毒,為解喉痹閉塞之關鍵。
連翹(臣藥)
- 性味苦微寒,入心、肺經。
-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珍珠囊》稱其「瀉心火,除脾胃濕熱」,尤擅治療瘡瘍癰腫。
- 助升麻加強清解熱毒之力,兼散咽喉鬱結。
黃芩(酒制,臣藥)
- 性味苦寒,入肺、膽經。
- 清上焦熱邪,酒制後減其苦寒之性,更專注於清肺熱、利咽喉。
- 協同升麻、連翹清除熱毒,防止熱邪內熾。
桔梗(佐藥)
- 性味苦辛平,入肺經。
- 宣肺利咽、載藥上行,《傷寒論》中用於「少陰病咽痛」。
- 既能開宣肺氣以助排邪,又可引諸藥直達咽喉病所。
鼠粘子(牛蒡子,佐藥)
- 性味辛甘苦涼,入肺、胃經。
- 疏風清熱、解毒利咽,《本草備要》謂其「潤肺解熱,散結除風」。
- 助防風疏散外邪,並加強清熱消腫之效。
防風(佐藥)
- 性味辛甘微溫,入膀胱、肝、脾經。
-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雖為溫性,但配伍寒涼藥中能制約過寒,並協同疏散風熱。
甘草(使藥)
- 性味甘平,入心、肺、脾、胃經。
- 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並調和諸藥,協同桔梗成「甘桔湯」基礎結構,專治咽喉疾患。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解為主,透散為輔」:
- 清熱解毒:升麻、連翹、黃芩直折熱毒,防止邪熱內傳。
- 疏風透邪:防風、鼠粘子外散風熱,開泄腠理,使邪有出路。
- 利咽散結:桔梗、甘草宣通咽喉氣機,緩解腫痛閉塞。
全方寒涼與辛散並用,既清內蘊熱毒,又散外襲風邪,契合「時疫熱毒喉痹」病機,體現中醫「火鬱發之」的治則。
傳統服藥法
升麻1錢,桔梗1錢,甘草1錢,連翹1錢,鼠粘子1錢,防風1錢,黃芩(酒制)1錢。
上(口父)咀。水2鐘,煎8分。食後徐徐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風熱感冒初起,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較輕時使用。若咽喉腫痛明顯,可加大連翹、牛蒡子用量;若咽喉腫痛伴有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可加大升麻、防風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升麻連翹湯, 出處:《證治寶鑑》卷十。 組成:升麻、連翹、黃連、牛蒡子、白芷。 主治:面腫,風熱盛者,面腫搭腮,因膏粱積熱者。
升麻連翹湯,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升麻1錢,桔梗1錢,甘草1錢,連翹1錢,鼠粘子1錢,防風1錢,黃芩(酒制)1錢。 主治:時疫熱毒喉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