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石膏湯中包含桂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解肌發表: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可疏散風寒表邪,解除肌膚腠理之閉塞,使體表汗出,達到解表發汗的目的。
-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營氣為血,衛氣為氣,桂枝可以使營衛氣血調和,恢復正常運作,進而達到解表發汗、緩解寒邪侵襲的效果。
因此,桂枝在桂枝石膏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外感風寒表證的目的。
桂枝石膏湯為一經典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等症狀。該方劑由桂枝、石膏兩大主藥組成,輔以其他藥材,其中包含了黃芩。黃芩性味苦寒,歸肺、膽、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是治療內熱病症的常用藥物。
在桂枝石膏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為了增強清熱之力,以應對病機中的熱象。桂枝與石膏一溫一寒,相配能調和營衛,解肌清熱;而黃芩則可直接清除體內的熱毒,防止熱邪內傳深部,減輕發熱、口渴等症狀。此外,黃芩還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抗炎、抗菌的作用,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因此,黃芩在桂枝石膏湯中的應用,對於整體療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桂枝石膏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桂枝性溫,石膏性寒,甘草性甘平,能緩和桂枝的溫燥之性,並使石膏的寒涼之性不至於太過寒涼,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刺激或副作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的作用,可以增強桂枝石膏湯的解表散熱、清熱解毒功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桂枝石膏湯是一張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或表寒入裡化熱等症狀的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桂枝、石膏等,而其中加入升麻,則有其特殊的意義。升麻味辛甘性微寒,歸肺、脾、胃經,具有散邪解肌、透疹解毒、清熱升陽的作用。在桂枝石膏湯中,升麻能夠輔助主藥石膏發揮清熱作用,並能引導藥物上達頭面,對頭痛、目赤等症有良好的療效。同時,升麻與桂枝相配,還能調和營衛,增強發汗解表的功能,使得表邪得以順利排出體外。此外,對於某些患者可能出現的咽喉腫痛或皮膚疹出不暢等情況,升麻也有很好的緩解效果。總體來說,升麻在桂枝石膏湯中的應用,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解表清熱之功,還能兼顧多種相關症狀的治療,體現了中醫藥方配伍的精妙之處。
桂枝石膏湯為一方經典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了葛根這一味藥材。本方主要由桂枝、生石膏、葛根等藥物組成,其中使用葛根的原因在於它具有解肌發汗、升陽止瀉的功效。從中醫理論來看,葛根能入肺、脾經,對於外感風寒或風熱引起的頭痛、項背強痛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外,葛根還能清熱生津,用於治療口渴及內熱症狀。在桂枝石膏湯中,葛根與桂枝相配伍,既可增強發汗解表之力,又能協調陰陽平衡,防止發汗過度導致的虛弱。同時,生石膏清熱除煩,三者配合,共同起到解表清熱、調和營衛的作用,適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見有表證而兼內熱的患者。總體而言,葛根在此方中的應用,強化了整體療效,使之更適應臨床多變的病情。
桂枝石膏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助陽化氣,溫通經絡: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散寒的功效。桂枝石膏湯主要用於治療太陽病,患者常伴有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生薑可以溫通經絡,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散寒解表的作用。
- 調和藥性,減少副作用: 桂枝石膏湯中含有石膏,性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生薑可以調和石膏的寒性,防止藥物過寒傷脾胃,也減少了藥物對胃部的刺激。
桂枝石膏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營氣不足,滋養營血: 桂枝石膏湯主治太陽病,以表寒裏熱為特徵,容易造成營氣不足,出現口渴、脈浮數等症狀。白芍具有養血斂陰之功,可緩解營氣不足,滋養營血,使營衛調和,退熱解渴。
- 抑制桂枝辛溫燥性,防止傷陰: 桂枝性辛溫,石膏性寒涼,兩者配伍,可達到解表散寒,清熱解毒的效果。但桂枝辛溫燥性較強,若不加白芍,易傷陰耗津。白芍酸寒,可緩解桂枝燥性,防止其傷陰,使藥力平和,更利於退熱。
桂枝石膏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是為了 清熱解表 和 生津止渴。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桂枝湯本身具有溫陽解表的作用,而加入石膏可以平衡其溫熱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適合於太陽表證兼有熱象的病人。同時,石膏可以清熱解表,緩解發熱、頭痛、口渴等症狀,並能生津止渴,補充津液,改善口乾舌燥的症狀。因此,石膏的加入可以使桂枝湯的功效更加全面,更能有效地治療太陽表證兼有熱象的疾病。
桂枝石膏湯為一方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或風火上攻所致之頭痛、目赤、咽痛等症狀。其組成成分主要包括桂枝、石膏兩大主藥,另加梔子及其他輔助藥材共同配伍。其中,梔子之所以被納入此方之中,主要是取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擅長清泄三焦之火熱,對於由風熱引起的內熱亢盛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在桂枝石膏湯中,梔子與石膏相配,增強了整體方劑清熱瀉火的能力,使方中既有發散風邪之品如桂枝,又有清熱解毒之物如梔子,兩者相輔相成,既能疏散表邪,又能清除內熱,達到表裡雙解的目的。此外,梔子還能利濕退黃,對於伴有濕熱內阻導致的黃疸亦有一定的療效,進一步擴展了該方的適用範圍。總體而言,梔子在此方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藥學中“寒因寒用”、“熱因熱用”的治療原則,是桂枝石膏湯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後突發水腫」,病位在四肢、胸背、頭面或頸項,腫勢虛浮如吹氣狀(非實熱腫硬),尤其腳脛外側腫大如軸,但「不痛不赤」。若腫在四肢,可伴隨活動不利(硬而不遂)。此證屬傷寒後期,邪氣未深入臟腑,仍滯留經絡,且脈數提示陽氣尚在抗邪。
關鍵在於「與五香麻黃湯不癒」:此前已用辛溫解表(如麻黃湯類)無效,意味著非單純風寒表證,可能兼有鬱熱或營衛不和。水腫特徵「虛浮如吹」亦暗示氣化失司,水濕停聚肌表。
二、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
- 桂枝+石膏:辛涼透邪與辛溫通陽並行。桂枝通陽化氣以行水,石膏清透經絡鬱熱,針對「脈數、腫而無熱象」的寒熱錯雜病機。
- 升麻+葛根:升散透邪,解毒利咽(若腫及頭頸),助藥力達表。
- 梔子+黃芩:清三焦鬱火,防熱邪內陷,與石膏協同化解「脈數」之裡熱傾向。
調和營衛與利水基礎
- 芍藥(重用6兩)+甘草:酸甘化陰,緩筋急(治四肢硬而不遂),並制桂枝之辛燥。
- 生薑:辛散水氣,助桂枝溫通,和胃以固中焦。
動態加減思維
方後注強調「汗出則停」,反映此方透過發汗解表、宣通陽氣以消腫。若無汗,去梔子(防過涼遏表),加麻黃增強開表發汗之力,屬「隨證變通」的經典思路。
三、可能的功效推理
此方實為「解表清裡、調和營衛、通陽利水」之複方,適用於:
- 表邪未盡+陽鬱化熱:傷寒後期,表證雖減但未淨,陽氣鬱而化熱(脈數),熱未成實,水濕停聚肌腠。
- 氣化失司致腫:水腫「虛浮」與膀胱氣化不利相關,桂枝配生薑、升麻升陽行水,非單純利尿,而是恢復三焦氣機。
- 經絡鬱滯:四肢硬滿、活動不利,反映營衛阻滯,芍藥、桂枝調和氣血,石膏清透經絡伏熱。
結論:此方從「開鬱透熱、通陽化氣」入手,針對傷寒後期複雜病機,體現了漢唐醫學「表裡同治、動態調方」的辨證思維,堪為治療「寒熱夾雜型水腫」的範例。
傳統服藥法
桂枝2兩,黃芩2兩,甘草2兩,升麻葛根3兩,生薑3兩,芍藥6兩,石膏8兩,梔子2-7枚。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2升七合,分2次服,相去十里久。若前2服訖,即得汗後,服即停;不得汗,更進1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梔子,加麻黃2兩,足水2升,再依方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石膏湯。, 出處:《千金》卷。 組成:桂枝2兩,黃芩2兩,甘草2兩,升麻3兩,葛根3兩,生薑3兩,芍藥6兩,石膏8兩,梔子2-7枚。 主治:傷寒忽發腫,或著四肢,或在胸背,虛腫浮如吹狀,亦著頭面唇口頸項,劇者偏著腳脛外如軸大而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硬不遂,與五香麻黃湯不癒,陽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脈勢仍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