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葛根石膏湯中包含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肌退熱,生津止渴: 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之效。對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口渴咽乾等症狀,葛根能解表散熱,生津止渴,緩解症狀。
- 與石膏相輔相成: 石膏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主要功能清熱瀉火,生津止渴。葛根與石膏相配伍,一解表散熱,一清熱瀉火,協同作用,更能有效地退熱解表,生津止渴。
在中藥方劑[葛根石膏湯]中,麻黃被選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麻黃可以幫助發汗解表,對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咳嗽等問題有效。此外,麻黃還能幫助平喘,改善氣喘。
葛根石膏湯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瀉火止渴: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除煩的功效。葛根性涼,味甘辛,入脾、胃經,能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二者合用,可有效清解外感熱邪,消除口渴煩躁等症狀。
- 緩解高熱與口渴: 葛根石膏湯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症見高熱、口渴、頭痛、咽痛等。石膏的清熱瀉火作用,可有效降低體溫;葛根的解肌退熱作用,可幫助汗液排出,進一步降低體溫。同時,二者合用可改善口渴症狀,緩解患者的不適。
葛根石膏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可與葛根、石膏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清熱解毒,緩解因外感風熱、濕熱、暑熱等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頭痛等症狀。
-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抑制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配合葛根、石膏等藥物,可以達到清熱涼血、止血的效果,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葛根石膏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緩解石膏寒涼之性: 石膏性寒,容易傷及脾胃,而白芍性微寒,但能斂陰、和營血,可以緩解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二、調和營氣,減少燥熱: 白芍能養血柔肝,而葛根石膏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容易出現津液虧虛、營氣不足的情況。白芍可以滋陰潤燥,調和營氣,減少燥熱,使治療更為全面。
在中藥方劑[葛根石膏湯]中,桂枝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經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桂枝可以幫助發汗解表,對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肌肉疼痛等問題有效。此外,桂枝還能溫暖身體,改善寒性問題。
葛根石膏湯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葛根性涼,石膏性寒,甘草性甘平,可緩和其寒涼之性,防止過於寒涼傷胃,避免損傷脾胃。
-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脾胃、補中益氣、緩解藥物毒性等功效,可以協同葛根清熱解表、石膏清熱瀉火,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葛根石膏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出自古代醫籍,主要用於治療「天行熱毒未解,欲生豌豆瘡,發熱疼痛」。「天行」指外感疫癘之氣(傳染性熱病),「熱毒未解」為邪熱熾盛未透發;「豌豆瘡」即天花(或類似的疱疹性疾病),症狀表現為高熱、皮膚發疹、疼痛。此方旨在清泄熱毒、透邪外出,兼解肌舒緩疼痛,適用於熱病初期,邪在氣分兼表證未解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味配伍分析
君藥
- 葛根(1兩):解肌退熱、生津舒筋,透發疹毒,針對「發熱疼痛」之表證。
- 石膏(2兩):清瀉肺胃氣分實熱,直折熱毒,治高熱煩渴。
臣藥
- 麻黃(1兩):發汗解表,開腠理以助透邪(自汗者去之,防過汗傷陰)。
- 黃芩(半兩):清上焦熱毒,尤擅瀉火解毒,輔石膏增強清熱之力。
佐使藥
- 芍藥(半兩):斂陰和營,緩急止痛,防辛散過度傷陰。
- 桂枝(半兩):助麻黃解表,調和營衛,兼通絡止痛。
- 甘草(半兩):調和諸藥,緩和藥性,護胃氣。
2. 組方邏輯
此方以「清熱解表、透毒外出」為核心,融合辛涼與辛溫藥物,體現「火鬱發之」的治療思路:
- 解表透邪:葛根、麻黃、桂枝協同開泄腠理,透發熱毒鬱滯。
- 清熱解毒:石膏、黃芩直清裏熱,阻截熱毒內熾。
- 調和營陰:芍藥、甘草緩解熱毒灼傷津液所致的拘急疼痛。
3. 推論可能功效
除古籍所述的天花類疾病外,此方可能適用於:
- 外感熱病初期:表證未解且裏熱已盛,見發熱、頭痛、無汗(或有汗)、口渴。
- 皮膚熱毒證:疹瘡初起、紅腫熱痛(如麻疹、風疹等),屬熱毒壅滯肌表者。
- 痙病或項背強痛:葛根配芍藥可舒緩肌肉攣急,適合熱傷津液所致筋脈不舒。
三、辨證要點與機理
此方針對「表裏俱熱」之證,病機為:
- 熱毒鬱表→發熱、疹瘡疼痛。
- 裏熱熾盛→口渴、煩躁、脈洪大。
- 津液受灼→筋脈失養,見身痛或疹瘡緊脹。
通過解肌清裏,使熱毒從表而散、從裏而泄,達到「汗出熱退、毒解痛消」之效。藥性偏辛涼,宜於熱證,風寒證或虛寒者不宜。
傳統服藥法
葛根1兩,麻黃1兩,石膏2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桂枝半兩,甘草半兩。
自汗者,去麻黃。
解肌出汗。
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1盞半,煎8分,溫服。取小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葛根石膏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乾葛、石膏、知母、粳米。 主治:燥火腹痛,口乾脈數者。
葛根石膏湯, 出處:《症因脈治》倦二。 組成:葛根、石膏、山梔、黃芩、荊芥、丹皮、生地。 主治:外傷吐血,表邪已散,陽明熱盛,吐血不止,身仍發熱,目痛不眠。
葛根石膏湯,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四。 組成:葛根1兩,麻黃1兩,石膏2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桂枝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解肌出汗。主治:天行熱毒未解,欲生豌豆瘡,發熱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