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葛根解肌湯中包含葛根,主要源於葛根的兩大功效:
- 解肌退熱: 葛根味甘性涼,具有解肌透疹、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咽痛、汗出不暢等症狀,葛根能疏散風熱,使熱邪從肌膚排出,達到解肌退熱的效果。
- 升陽解表: 葛根還具有升陽解表的功效,能提升陽氣,驅散外邪,有助於恢復體表正常的氣血循環,促進機體恢復。
因此,葛根在葛根解肌湯中起著解肌退熱、升陽解表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外感風熱的功效。
葛根解肌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之效。葛根解肌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患者常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麻黃可通過發汗作用,將外感風寒之邪排出體外,達到解表之效。
- 疏散風寒: 麻黃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之效。葛根解肌湯中加入麻黃,除了發汗解表外,還可疏散風寒,改善患者鼻塞、咳嗽等症狀,使風邪得以宣通。
葛根解肌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葛根解肌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而肉桂性溫,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可助葛根解肌湯驅散寒邪,溫煦陽氣,使風邪得以發散,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 助葛根解肌: 肉桂辛溫,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葛根解肌散寒,使藥效更顯著。同時,肉桂與葛根相配,還可避免葛根寒涼之性過於傷陽,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
葛根解肌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葛根解肌湯中,葛根性涼、麻黃性溫,甘草可調和二者,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為平穩。
- 益氣健脾: 甘草能補脾益氣、和中緩急,對於因風寒感冒導致的氣虛乏力、脾胃不適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葛根解肌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葛根解肌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而黃芩可以清泄體內熱毒,緩解發熱、咽痛等症狀。
- 涼血止血:黃芩亦有涼血止血之效,能抑制血熱妄行,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鼻衄、齒齦出血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
因此,葛根解肌湯中加入黃芩,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葛根解肌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葛根的燥性: 葛根性微寒,善於解肌退熱,但亦有燥性,易傷陰津。白芍性微寒,味酸甘,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可緩解葛根的燥性,避免過度耗傷津液。
- 調和營衛,助解肌退熱: 葛根解肌湯以葛根、麻黃等藥物解表散寒,但表散太過容易耗傷氣血。白芍可養血柔肝,調和營衛,配合葛根等藥,使解表散寒不傷正氣,更利於退熱。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葛根解肌湯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外感寒邪或溫病初起,表現為表寒未解、內有鬱熱之證。其主治症狀可分兩類:
- 表寒束縛:頭痛項強、發熱惡寒、肢體拘急、骨節煩疼、腰脊強痛,屬太陽經氣不利,寒邪凝滯經絡之象。
- 內鬱化熱:胸膈煩悶,反映邪已漸入裡化熱,但尚未至陽明腑實程度。
方中強調「取汗出為度」,顯示其治療核心在於「解表透邪」,透過發汗驅散表寒,兼清裡熱,屬「解表清裡」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依君臣佐使分析)
君藥:葛根(4兩)
- 性味辛涼,專入陽明經,能「解肌發表」,舒緩項背強痛。
- 升發陽氣,助邪從表而解,同時生津防汗過傷陰。
臣藥:麻黃(3兩)、肉桂(1兩)
- 麻黃辛溫,開腠理、發汗解表,與葛根協同增強透邪之力。
- 肉桂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助麻黃溫散表寒,兼防黃芩過於寒涼。
佐藥:黃芩(2兩)、芍藥(2兩)
- 黃芩苦寒,清胸膈鬱熱,針對「煩悶」防止邪熱內傳。
- 芍藥酸寒,斂陰和營,緩解拘急疼痛,並制約麻黃、桂枝之燥性。
使藥:炙甘草(2兩)、大棗
-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配合芍藥酸甘化陰,顧護津液以防過汗傷正。
配伍特點與原理
此方體現「表裡同治」思維:
- 解表為主:麻桂配葛根,強力發汗散寒,解除太陽經腧之邪。
- 清裡為輔:黃芩清熱,芍藥斂陰,防止邪熱內擾。
- 剛柔相濟:辛溫發散(麻黃、肉桂)與酸寒收斂(芍藥)並用,既祛邪又不耗傷正氣。
適用病機推論
適合「寒邪外束,初有化熱」之證,即邪在太陽向陽明過渡階段。葛根為關鍵,既能助麻黃解表,又能預防熱邪內傳,體現「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理念。
傳統服藥法
葛根4兩,麻黃(去節)3兩,肉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2兩,黃芩2兩,芍藥2兩。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半,入棗1枚(剝破),煎至8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取汗出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葛根解肌湯具有發汗解肌、解表散寒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以免加重病情。此外,該方劑含有麻黃,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葛根解肌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一。 組成:葛根、白芷、防風、蒼朮、蔥白。 主治:傷寒,陽明無汗惡風寒。
葛根解肌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二。 組成:乾葛、防風、桔梗、前胡、薄荷、山楂肉、陳皮、甘草。 主治:發熱,值歲氣時行,防其出痘,未見點,疑似之間者。
葛根解肌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葛根、前胡、荊芥、鼠粘子、連翹、赤芍、蟬蛻、木通各等分,生甘草減半。 主治:麻疹初起,發熱咳嗽,或乍涼乍熱。
葛根解肌湯, 出處:《肘後方》卷二。 組成:葛根4兩,芍藥2兩,麻黃1兩,大青1兩,甘草1兩,黃芩1兩,石膏1兩,桂1兩,大棗4枚。 主治:傷寒、時氣、溫病1-2日者。
葛根解肌湯, 出處:《局方》卷二。 組成:葛根4兩,麻黃(去節)3兩,肉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2兩,黃芩2兩,芍藥2兩。 主治:傷寒,溫病,時行寒疫,頭痛項強,發熱惡寒,肢體拘急,骨節煩疼,腰脊強痛,胸膈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