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二越婢一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散寒,通利水道: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散寒、發汗解表、利水消腫的功效。此方以桂枝湯為基礎,麻黃的加入,可增強其宣肺散寒之力,更有效地驅散寒邪,並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利尿消腫。
- 配合桂枝,增強療效:桂枝性溫,味甘辛,入心、脾、膀胱經,擅長溫經通脈,調和營衛。麻黃與桂枝相配,既能發散風寒,又能溫通經脈,更能相輔相成,共同提升療效,使藥力更為平和而有力。
桂枝二越婢一湯中包含桂枝,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發表解肌之效。該方旨在治療表寒裡熱證,桂枝可溫陽散寒,促進陽氣生髮,使寒邪外解。
- 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之氣,使營氣運行順暢,衛氣固密,抵禦外邪。二越婢湯以麻黃為主,其性偏燥,易傷津耗氣,桂枝可輔助麻黃,使發汗而不傷津,達到溫和解表的效果。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桂枝與麻黃之辛燥: 方中桂枝、麻黃性辛溫,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入脾經,能緩解桂枝與麻黃的辛燥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傷及脾胃,更利於藥效發揮。
- 增強療效,益氣健脾: 甘草具備益氣健脾的功效,能增強人體正氣,使身體更有抵抗力。桂枝二越婢一湯主治表寒兼有濕邪,甘草的益氣健脾作用,有助於驅散寒濕,提升整體療效。
桂枝二越婢一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解表散寒,助桂枝發揮功效: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功效。桂枝亦屬溫性,與生薑同用,可增強解表散寒之力,促進汗出,驅除風寒,緩解外感症狀。
- 調和藥性,防止桂枝過於燥烈: 桂枝性溫,若單用容易燥烈,可能損傷津液。生薑能中和桂枝的燥性,使藥性緩和,減少副作用,提高藥效安全性。
桂枝二越婢一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解脾胃,緩解藥性: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之功效。方中桂枝、麻黃等藥性較烈,容易損傷脾胃,而大棗能起到和解脾胃,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作用,使藥力更平和。
2. 滋陰益氣,增強療效: 大棗能補益氣血,滋陰潤燥,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溫陽化氣、利水消腫之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氣虛水腫等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桂枝二越婢一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兼除濕邪: 此方以桂枝、麻黃等辛溫解表之品為主,但因濕邪較重,故佐以石膏以清熱解表,並配合麻黃、杏仁、白朮等燥濕化痰之品,達到清熱解表、利濕化痰的效果。
- 防止表邪入裡: 石膏性寒,入肺經,能清熱降火,防止辛溫解表之品過於燥烈,導致表邪入裡化熱,並有助於緩解發熱、口渴等症狀。
總之,石膏的加入既能清熱解表,又能防邪入裡,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最佳療效。
桂枝二越婢一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緩解桂枝湯的燥性: 桂枝湯以桂枝、麻黃等辛溫發汗藥為主,容易傷津耗氣。白芍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斂陰柔肝、養血調經的作用,可以緩解桂枝湯的燥性,防止汗出過多傷津。
- 保護脾胃: 越婢湯以麻黃、石膏等寒涼藥為主,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白芍可以補益脾胃,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因寒涼藥物損傷脾胃而影響療效。
主治功效
桂枝二越婢一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桂枝二越婢一湯主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或脈浮大之證。
治療原理
桂枝二越婢一湯由桂枝湯與越婢湯合方,並以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比例組成。其治療原理結合了兩方的功效:
- 桂枝湯: 具有調和營衛,解肌發表的作用。方中桂枝溫通經脈,散寒解表;白芍柔肝止痛,養血安神;生薑、大棗助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甘草調和諸藥。
- 越婢湯: 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清熱除煩的作用。方中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石膏清熱除煩,止渴安神;生薑、大棗、甘草與桂枝湯中同用,協助發汗解表並調和脾胃。
桂枝二越婢一湯將桂枝湯與越婢湯合用,旨在既能解表散寒,又能清解裡熱。適用於外感風寒,表邪未盡,同時裡有鬱熱之證。
具體分析如下:
- 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此為表證未解,裡熱初起的表現。外感風寒,邪氣鬱於肌表,衛陽被遏,故見惡寒;邪氣與正氣相爭,則見發熱。熱多寒少提示邪氣有化熱趨勢,裡熱漸顯。
- 脈微弱或脈浮大: 脈微弱提示正氣不足,津液虧虛;脈浮大則提示邪氣盛,有裡熱。兩者均可見於此證,關鍵在於“無陽”的理解,古籍有不同的解釋,例如:
- 無陽非指陽虛,而是津液不足: 喻嘉言認為“無陽者,亡津液之通稱”,即患者體內津液不足,不宜再次發汗,故用桂枝湯小劑量以微發其汗,佐以越婢湯清熱。
- 脈微弱為無陽之示例,並非病症本身: 曹穎甫認為「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是舉例說明,並非所有脈微弱者皆不可用此方。
- 脈浮大為此方適用的指徵: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指出脈浮大者可用此方。
- 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此比例體現了以解表為主,兼顧清裡的治療思路。桂枝湯用量較大,以解表散寒為主;越婢湯用量較小,以清解裡熱為輔。
- 麻黃與石膏配伍: 麻黃發汗解表,石膏清熱除煩,兩者配伍,既能發散表邪,又能清除裡熱,達到表裡雙解的效果。
- 桂枝與芍藥配伍: 桂枝溫通經脈,芍藥養血斂陰,兩者配伍,既能散寒解表,又能防止發汗太過傷陰。
- 先煮麻黃,去上沫: 減少麻黃的刺激性,避免發汗過猛。
- 溫服一升,日服三次: 控制藥量與服用頻率,使其藥效溫和而持久。
總結
桂枝二越婢一湯是治療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兼有裡熱的有效方劑。其組方精妙,配伍合理,既能解表散寒,又能清解裡熱,達到表裡雙解的效果。但本方劑的使用需要辨證論治,尤其要準確判斷“無陽”的含義和脈象,才能安全有效地運用。
以下為原文內容標記
中藥方劑[桂枝二越婢一湯]的組成是"[- 麻 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桂 枝:溫通經脈,散寒止痛
- 甘 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
- 生 葉:解表散寒,化痰止咳
- 大 棗:補中益氣,調和脾胃
- 石 膏:清熱除煩,止渴安神
- 白 芍:柔肝止痛,養血安神古代功效主治是:[太陽病,發熱惡寒,脈微弱者。]。
傳統服藥法
桂枝(去皮)18銖,芍藥18銖,麻黃18銖,甘草(炙)18銖,大棗4枚(擘),生薑1兩2銖(切),石膏24銖(碎,綿裹)。
微發其汗,兼清里熱。
以水5升,先煮麻黃1-2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2升,去滓,溫服1升。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1升。今合為一方,桂枝2分,越婢1分。桂枝越婢湯(《內台方議》卷一)、桂枝二越婢一湯(《古方選注》卷上)。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二越婢一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去皮)18铢,芍藥18铢,麻黃18铢,甘草(炙)18铢,大棗4枚(擘),生薑1兩2铢(切),石膏24铢(碎,綿裹)。 主治:微發其汗,兼清裏熱。主治:太陽病,發熱惡寒,脈微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