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本方證由中風之後,正氣虧虛,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正氣虧虛,不能行血,以致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去濡養,故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
正如《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所言: 「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氣虛血瘀,舌本矢養,故語言謇澀;氣虛矢於固攝,故口角流涎、小便頻數、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為氣虛血瘀之象。
本方證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即王清任所謂「因虛致瘀」。治當以補氣為主,活血通絡為輔。 本方重用生黃耆,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為君藥。
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用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亦為佐藥。
全方的配伍特點是:重用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標,標本兼顧;且補氣而不壅滯,活血又不傷正。合而用之,則氣旺、瘀消、絡通,諸症向愈。
現代運用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冠心病、小兒麻痹後遺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單側上肢、或下肢痿軟等屬氣虛血瘀者。
傳統服藥法
黃耆4兩(生),歸尾2錢,赤芍1錢半,地龍1錢(去土),川芎1錢,桃仁1錢,紅花1錢。初得半身不遂,加防風1錢,服4-5劑後去之;如已病三、兩個月,前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加附子4-5錢;如用散風藥過多,加黨參4-5錢。 水煎服。黃耆初用1-2兩,以後漸加至4兩。至微效時,日服2劑,2劑服至5-6日,每日仍服1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後還應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王氏謂:「服此方愈後,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若中風後半身不遂屬陰虛陽亢,痰阻血瘀,見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陽還五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黃耆4兩(生),歸尾2錢,赤芍1錢半,地龍1錢(去土),川芎1錢,桃仁1錢,紅花1錢。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