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陽還五湯中加入赤芍,主要考慮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止痛: 赤芍性涼,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之效。補陽還五湯中,由於溫陽補氣藥物較多,容易造成熱邪內鬱,引發疼痛。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溫燥之氣,起到止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 赤芍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補陽還五湯多用於陽虛寒凝,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赤芍可以幫助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改善病症。
補陽還五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行氣,改善氣血循環: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流通,有助於補陽藥物的有效吸收和利用。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作用,可以配合補陽藥物,共同治療因風寒入侵所致的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
因此,補陽還五湯中加入川芎,不僅能增強補陽效果,更能改善氣血循環,緩解風寒入侵所致的症狀,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目的。
補陽還五湯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地龍,可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熱毒瘀阻經絡而引起的痺痛。
- 活血化瘀,改善循環: 地龍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可促進組織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補陽還五湯的活血化瘀功效,促進身體恢復。
補陽還五湯是一個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導致的疾病,特別是針對血液循環不良和中風後的康復。該方劑中的紅花是一種重要的藥材,其主要功能在於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紅花的活血作用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這對於因陽虛所引起的血滯有很好的調理效果。此外,紅花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能夠增強心臟的功能,提升整體的氣血運行,進一步強化補陽還五湯的療效。它不僅可以緩解血瘀的症狀,還能夠幫助提升患者的精力和活力,增進身體康復。綜合來看,紅花在此方中的運用,既補充了療效,又能調和全方,達到協同增效的目的,是補陽還五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補陽還五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在於其補氣固表之效。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補陽還五湯旨在補益元氣,溫陽化寒,故需黃耆補益脾肺之氣,提升正氣,以抵禦外邪入侵。
同時,黃耆亦能固表止汗,有助於改善病患因氣虛所致的汗出、乏力等症狀,進一步增強體質,促使身體恢復健康。
補陽還五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有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加入桃仁,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促進血瘀消散,達到溫陽化瘀、通經活絡之效。
- 行氣止痛: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並能緩解血管痙攣,起到行氣止痛的效果。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桃仁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桃仁在補陽還五湯中,既可活血化瘀,又可行氣止痛,為藥方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助於提升藥效。
補陽還五湯中加入當歸尾,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補血而不滋膩:當歸尾較當歸身更偏於補血而不滋膩,能溫補氣血,適合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伴有寒濕者,而不像當歸身容易造成脾胃濕困。
- 引藥入血:當歸尾性溫,能引導藥物進入血脈,促進藥效發揮,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補陽還五湯以溫補脾腎,化濕健脾為主要功效,加入當歸尾能溫補氣血,與其他藥材相得益彰,更利於藥效發揮。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陽還五湯」的主要成分為赤芍、川芎、地龍、紅花、黃耆、桃仁、當歸尾,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補氣固表、升陽益氣等功效。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地龍具有平肝息風、祛風濕、止痛、清熱瀉火、清熱利尿、止咳平喘、通經絡等功效。
紅花具有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等功效。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桃仁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等功效。當歸尾性溫味甘,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
「補陽還五湯」方中,赤芍、川芎、紅花活血化瘀,桃仁破血散瘀,地龍清熱涼血,黃耆補氣升陽,當歸尾補血活血,諸藥合用,共奏補陽還五之功。
「補陽還五湯」主治陽虛氣滯血瘀之證,症見面色萎黃,精神疲倦,食慾不振,腹脹腹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產後瘀阻,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等。
「補陽還五湯」是一首活血化瘀、補益氣血的中醫方劑,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補氣固表、升陽益氣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陽虛氣滯血瘀之證,如面色萎黃、精神疲倦、食慾不振、腹脹腹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產後瘀阻、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等。
傳統服藥法
黃耆4兩(生),歸尾2錢,赤芍1錢半,地龍1錢(去土),川芎1錢,桃仁1錢,紅花1錢。初得半身不遂,加防風1錢,服4-5劑後去之;如已病三、兩個月,前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加附子4-5錢;如用散風藥過多,加黨參4-5錢。 水煎服。黃耆初用1-2兩,以後漸加至4兩。至微效時,日服2劑,2劑服至5-6日,每日仍服1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後還應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王氏謂:「服此方愈後,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若中風後半身不遂屬陰虛陽亢,痰阻血瘀,見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陽還五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黃耆4兩(生),歸尾2錢,赤芍1錢半,地龍1錢(去土),川芎1錢,桃仁1錢,紅花1錢。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