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桃紅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扶正祛邪: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此湯方以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行血消腫,但容易耗傷正氣。黃耆加入可補益正氣,防止藥力過於偏寒,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 提高機體免疫力: 黃耆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造血功能的功效。此湯方主要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黃耆加入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加速病情的恢復。
黃耆桃紅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在方中,桃仁可與黃芪、當歸等藥物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 通絡止痛: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營養物質的輸送和代謝產物的排出,從而達到通絡止痛的作用。在治療心血管疾病、跌打損傷等疾病時,桃仁的加入可以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黃耆桃紅湯中加入紅花,是基於其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紅花性溫,入血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緩解疼痛。
黃耆桃紅湯主治血瘀氣滯所致的胸痛、心悸、氣短等症,而紅花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疏通血脈,改善血瘀,從而緩解胸痛、心悸等症狀。同時,紅花亦可促進氣血運行,配合黃耆補氣固表,共同改善氣短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耆桃紅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產後抽風」,症狀包含雙目上吊(天吊)、口角流涎、項背強直反張(類似痙攣)、意識昏沉,屬中醫「產後中風」或「痙病」範疇。古代認為產後氣血大虛,經脈失養,風邪乘虛內侵,或瘀血阻絡,導致筋脈拘急而見抽搐、反張等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耆(生用,8兩)
- 重用甘溫之黃耆,大補脾肺之氣,氣旺則血行,兼能固表。產後氣虛為本,黃耆既可補氣生血,又能促進瘀血消散,符合「氣行則血行」之理。
- 生用偏走表,益氣托邪外出,或防風邪再度襲絡。
桃仁(3錢,研)
- 苦甘平,入肝經血分,活血祛瘀,潤燥通絡。產後易瘀血內阻,桃仁破滯通瘀,助筋脈得養而緩解拘急。
- 與黃耆相配,補氣活血,攻補兼施,避免徒化瘀血而傷正。
紅花(2錢)
- 辛溫,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其性輕揚,善行肢體末梢及頭面(如口角流涎、目吊),與桃仁協同增強化瘀之效。
- 少量用於活血,防過度破血耗氣,符合產後「多虛多瘀」特點。
三、整體方義
此方以「補氣為主,活血為輔」:
- 氣虛為本:產後氣血驟虛,無力推動血行,致瘀阻筋脈,故重用黃耆急補其氣。
- 瘀血為標:抽搐、反張等風象,實因瘀阻經絡,血不榮筋。桃仁、紅花化瘀通絡,使血行風自滅。
- 標本兼顧:補氣藥量遠大於活血藥,體現「扶正祛邪」思想,既可化現瘀,亦防新瘀生成。
四、適用病機推論
此證可能屬「氣虛血瘀,虛風內動」,而非外風實證。若純屬外風,當用祛風藥如羌活、防風;此方未用,反以大補元氣配合活血,推斷風象由內生(血瘀筋急),故治法重調氣血,而非散風邪。
結論
黃耆桃紅湯以補氣活血為核心,通過益氣推動血行、化瘀舒緩筋脈,間接平息內風,展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辯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黃耆8兩(生),桃仁3錢(研),紅花2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多痰口角自動會流口水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桃紅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黃耆8兩(生),桃仁3錢(研),紅花2錢。 主治:産後抽風,兩目天弔,口角流涎,項背反張,昏沉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