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元利關煎

固元利關煎

GU YUAN LI GUAN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3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脾經 16%
三焦經 16%
肝經 14%
心經 13%
胃經 8%
腎經 7%
大腸經 7%
肺經
脾經
三焦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固元利關煎」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香附性辛、苦,味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方中以香附行氣止痛,可緩解關節疼痛,改善因氣滯血瘀所致的關節活動障礙。

2. 疏肝理脾:香附能疏肝解鬱,調和脾胃,可改善肝脾不和所致的關節疼痛。方中以香附疏肝理脾,有助於改善整體氣血運行,促進關節的恢復。

綜上所述,香附在「固元利關煎」方中起着行氣止痛、疏肝理脾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關節疼痛,促進疾病康復。

「固元利關煎」方劑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散瘀止痛的作用。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此外,紅花亦能促進瘀血的吸收,有利於關節的修復。

因此,在「固元利關煎」中加入紅花,可以有效地改善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並促進關節的恢復。

「固元利關煎」方中使用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本: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效。方中加入黃耆,旨在補益元氣,固護脾胃,改善關節疼痛、肢體乏力等症狀,提升患者體質,使關節得以穩固。

2. 扶正祛邪:黃耆亦有扶正祛邪之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黃耆能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促進關節組織修復,緩解疼痛症狀。

總之,黃耆在「固元利關煎」中扮演著補氣固本、扶正祛邪的重要角色,其藥性與方劑主治相得益彰,有助於提升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固元利關煎主治「陰陽久瘅」,此指因瘧疾(瘅瘧)反覆發作、遷延日久,導致氣血兩虛、陰陽失調之證。古代醫家認為,久瘧傷元氣,邪伏少陽或深入血分,易見寒熱交作、體虛乏力、面色萎黃等症。此方通過調氣活血、補益肝腎,以「固元」(鞏固元氣)、「利關」(疏通關鍵樞機),達到截瘧扶正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劑量特點

  • 香附(3錢):辛微苦平,疏肝解鬱、理氣活血,主攻氣滯。久瘧易致肝脾氣機不暢,香附調暢三焦氣機,助正氣驅邪外達。
  • 紅花(4分):辛溫,活血通經,用量輕取其「疏郁滯」而非破血,針對久瘧血行不暢之輕度瘀阻。
  • 制首烏(5錢):甘澀微溫,補肝腎、益精血,為君藥。久瘧傷陰耗血,首烏滋養肝腎以固根本。
  • 炙黃耆(1錢5分):甘溫,補脾益氣,助首烏扶正托邪。然劑量較輕,恐防氣滯,故佐以香附制約。

2. 組方邏輯

  • 補瀉兼施:以制首烏、黃耆補益肝脾,香附、紅花理氣活血,形成「補而不滯、行而不耗」的結構。
  • 氣血雙調:香附行氣、紅花活血,針對久瘧氣血瘀滯;首烏、黃耆補氣血,修正虛之本。
  • 標本同治:首烏固本為君,香附疏肝為臣,紅花袪瘀為佐,黃耆補氣為使,共奏扶正截瘧之效。

3. 煎服法意義

  • 白水煎:取其清淡不助邪。
  • 露1宿:可能藉夜間寒涼之氣沉降藥性,或緩和溫補之性以防燥熱。
  • 清晨熱服:晨起陽氣升發時服藥,助藥力驅散伏邪,符合瘧疾「時作」之特性。

4. 可能擴展功效

此方結構適用於「虛中夾瘀」之證,如:

  • 慢性虛損(貧血、疲倦)伴輕度氣滯血瘀。
  • 肝腎不足兼氣血運行不暢之頭暈、月經不調。

三、總結

固元利關煎通過補肝腎、益氣血、行氣滯,針對久瘧的「正虛邪戀」病機,體現「扶正為本、疏利為輔」的治則。其藥味簡潔而層次分明,劑量輕重有度,尤重肝腎與氣血關係,為古代調治慢性瘧疾的代表方之一。

傳統服藥法


香附3錢,紅花4分,制首烏5錢,炙黃耆1錢5分。
白水煎,露1宿,清晨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固元利關煎, 出處:《古方匯精》卷一。 組成:香附3錢,紅花4分,制首烏5錢,炙黃耆1錢5分。 主治:陰陽久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