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結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痰瘀互結證是「痰滯」與「瘀血」相互搏結、阻礙氣機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表現的概稱。
這是因為體內五臟六腑失調、經絡氣血阻滯造成血瘀,同時結合濕氣濕生痰,或是體內濕氣痰積導致血瘀,最終痰滯與瘀血交結生成此證。
痰瘀互結證多見於「陽氣不足」之人,陽氣不足時,氣運乏力,水濕停滯則為「痰」,血行受阻則為「瘀」。血瘀痰凝形成「痰瘀」,因位氣血運行不暢,更加耗奪已損之陽氣。
因此此證經常伴隨「陽虛」症狀:慢性疲勞、少氣懶言、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尿清、大便溏瀉...等等症狀。由於痰瘀為陰邪,在夜晚或寒冷時症狀加重。
現代中醫辨證癌症類型,主要認為具有痰濕血瘀、氣鬱血瘀、氣血俱虛型的人罹患癌症的機率比較高。可見「痰瘀互結」是產生體內各種良性、惡性腫瘤的基本模型。
患得此證時,一般病程均較長,纏綿難癒,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胸痹」、「痹證」、「肺癱」、「狂證」、「中風後遺症」、「癥瘕」...等疾病中。
在「胸痹」時會出現胸部固定刺痛徹背,入夜或天寒時更痛,咳唾痰涎,舌質暗紫,舌苔厚膩,這是因為「寒痰」與「瘀血」結於胸,導致經絡不通,氣機阻滯。
在「痹證」(全身各部位疼痛)時,出現局部刺痛、固定不移,遇寒或夜間更痛,伴隨麻木沉重、皮色紫暗、關節畸形為特徵。在「肺癱」時,主要是咳吐膿痰,氣味腥臭,或咯血,胸部脹悶刺痛。
在「狂證」時,情緒狂躁不寧,或痴呆遲緩,神情淡漠等精神失常,同時面色晦暗、舌質暗紫、脈沉澀,此為痰瘀犯心,擾亂神明所致。
在「中風後遺症」時,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眼歪斜、語言不利,面色暗晦,舌質紫暗有瘀斑等特點,此為痰瘀互結造成經絡阻塞,氣不能行、血不能榮,肢體失養所造成。
在「癥瘕」時,腹內腫塊,按之不移,脹痛或刺痛,舌暗苔膩等症,此為痰瘀互結,積而成塊所致。
在青壯年多表現為痹證、肺癱、狂證;在老年人多表現為胸痹或中風後遺症。故痰瘀互結證的臨床表現因人而異,治療亦應因人制宜。本證常與「風痰證」、「血瘀證」一起討論。
「風痰證」是由於勞倦內傷,脾失健運,痰濁內生,肝風夾痰,橫竄經絡所致。中風後遺症之風痰證出現在先,病程較短,而痰瘀互結證出現在後,病程較長,風痰證經久不癒多發展為痰瘀互結證。
「血瘀證」是由於氣虛、氣滯、血寒等原因使血行不暢,發生凝滯不通所致,並沒有出現痰滯表現。
從經絡理解痰瘀互結
造成痰瘀互結的3種主要原因
痰瘀互結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痰瘀互結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痰瘀互結的相關證型
改善痰瘀互結的常用方劑
改善痰瘀互結的常用穴道
痰瘀互結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痰瘀互結證的經絡型態,常見於現代人最常見的「綜合經絡體質型態」,由於體內陽虛,陽經能量長期虛弱,再加上「鐵三角」型態長期脾經、膀胱經氣血不足,累積幾十年之後體內血瘀、痰濕交織,形成各種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