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legm and Stasis Intertwined

痰瘀互結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5-08-02

同名證候
痰瘀阻絡痰瘀痹阻痰瘀血瘀痰聚

「痰瘀互結證」是中醫裡一種很常見也很重要的病理狀態,身體裡的痰濁,是一種由水濕代謝異常產生的物質。

瘀血是體內血液循環不順造成的停滯,痰瘀糾纏在一起,卡在身體的臟腑或經絡裡,讓氣血流動不順,進而導致身體出現各種問題。

這種狀況的成因很複雜,常見的原因包括:久病不癒、情緒壓力大、飲食不當,或是外來病邪(例如寒邪、濕邪)入侵。整個過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1.痰濁形成

中醫認為,痰不是單靠一個臟腑出問題就會出現,而是多個臟腑異常所共同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幾個:

  • 脾臟出問題時,水分代謝功能變差,體內水濕滯留久了就變成痰。
  • 肺臟功能不好,無法正常把水氣往下輸送,也會讓津液堆積成痰。
  • 肝臟氣機不順,造成氣滯,也會讓體內津液停滯、變成痰。
  • 腎陽虛時,無力蒸化水液,造成寒水泛濫成痰(痰稀白)。腎陰虛時,虛火灼津,煉液為黏痰(痰少質黏難咯)。

體內有痰濁的人,常會有痰黏難咳、身體沉重、胸悶、胃脹不舒服、舌苔厚膩等症狀。

體內臟腑不協調時,容易形成痰濁
體內臟腑不協調時,容易形成痰濁

2. 瘀血形成

體質虛弱,氣虛的人,因為氣血無法推動血液流動,導致經絡堵住了,體內寒氣重,或是體內火氣太大,讓血液黏稠、流不動。

這些情況都會造成血液不通,停在某個地方變成瘀血。出現瘀血時,身體會出現某些地方會固定性疼痛、臉色發黑發暗、皮膚粗糙或有結節,舌頭顏色也會變紫,甚至會出現瘀斑。

3. 痰瘀互結形成

當痰濁堆積時,會阻礙氣機流通,進一步讓血液更不容易流通,加重瘀血的情況;而瘀血卡住,會讓津液無法正常運行,反過來又產生更多痰。這樣兩者互相影響、惡性循環,導致病情反反覆覆,很難根治。

這種狀況常常會伴隨腫塊、增生,甚至發展成「器質性病變」。很多現代的慢性病都跟「痰瘀互結」有關,像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腫瘤、代謝症候群,還有常見的婦科疾病,例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等。

這種證候,可以說是現代中醫辨證癌症的基礎,主要認為具有痰濕血瘀、氣鬱血瘀、氣血俱虛型的人罹患癌症的機率比較高。可見「痰瘀互結」是產生體內各種良性、惡性腫瘤的基本模型

傳統中醫認為腫瘤的成因主要是痰瘀互結
傳統中醫認為腫瘤的成因主要是痰瘀互結

當一個人體內出現痰瘀互結時,容易出現以下症狀:

1.共通症狀特徵

  • 精神狀態:慢性疲勞或容易生氣,平時少氣不喜歡說話、四肢冰冷怕冷、夜間容易失眠。
  • 疼痛:疼痛的部位通常是固定的,而且是刺痛或悶痛感,按下去會更痛。
  • 腫塊:常會出現皮下的硬塊或結節,例如:淋巴結腫大、甲狀腺結節、器官上的良性或惡性腫瘤。
  • 舌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苔厚膩(白膩或黃膩),脈沉澀或滑。

2.根據影響的部位,症狀也會不同

  • 心胸:胸悶、胸痛(如冠心病、肺心病)。
  • 頭面:頭暈頭痛、臉色或嘴唇發紫(如腦梗塞)。
  • 四肢:關節腫脹疼痛、四肢麻木(如類風濕關節炎)。
  • 婦科:月經不調、痛經、月經中有血塊,子宮肌瘤等。

這種情況常發生在「陽虛」寒性體質的人身上,中醫認為,陽氣就像是身體的動力來源,如果陽氣不夠,整個氣血運行就會變慢,身體就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當體內陽氣不足,氣運不暢,水分代謝變差,水濕堆積 ,就會形成痰。

同時,氣推動力量微弱,血液流動不順,血液淤積經絡臟腑,最終形成瘀血。由於痰瘀為陰邪,在夜晚或寒冷時症狀加重。

寒性陽虛體質的人,體內容易痰瘀互結
寒性陽虛體質的人,體內容易痰瘀互結

改善「痰瘀互結」的原則,可以說就是中醫治療腫瘤的原則,就是「化痰祛瘀、行氣通絡」,根據病位及兼證配伍,常用中藥如下:

  • 化痰:陳皮、半夏、茯苓、膽南星、浙貝母。寒痰瘀阻加桂枝、乾薑、附子(溫通散寒)。熱痰瘀結:加黃連、梔子(清熱化痰)。氣虛痰瘀:加黃芪、黨參(益氣推動)。
  • 祛瘀:丹參、川芎、桃仁、紅花、三七。
  • 行氣:香附、枳殼、柴胡(氣行則痰消瘀化)。
  • 軟堅散結:牡蠣、海藻、昆布(適用於腫塊、結節)。

近代針對冠心病,常運用瓜蔞薤白半夏湯 + 血府逐瘀湯。子宮肌瘤運用桂枝茯苓丸 + 桃紅四物湯。中風後遺症:二陳湯+補陽還五湯。

痰瘀互結屬於慢性證候,一般病程均較長,纏綿難癒,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胸痹」、「痹證」、「肺癱」、「狂證」、「中風後遺症」、「癥瘕」...等疾病中。

在「胸痹」時會出現胸部固定刺痛徹背,入夜或天寒時更痛。「痹證」(全身各部位疼痛)時,出現局部刺痛、固定不移,遇寒或夜間更痛,伴隨麻木沉重。

痰瘀互結造成「狂證」時,情緒狂躁不寧,或痴呆遲緩,神情淡漠等精神失常。「中風後遺症」時,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眼歪斜、語言不利,此為痰瘀互結造成經絡阻塞,氣不能行、血不能榮,肢體失養所造成。

古人觀察「癥瘕」(腹部腫瘤),腹內腫塊,按之不移,脹痛或刺痛,是痰瘀互結,積而成塊所造成。

造成痰瘀互結的主要原因

了解3種常見致病因素

1

大病或久病

大病或久病

在大病或久病之後,體內陽氣是潰散的,體內的能量虛弱,氣血不足,很容易出現氣虛、血虛或陽虛的證候。

久病或大病之人,體內陽虛、氣滯、脾胃虛弱,較容易出現痰瘀互結證。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4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頭發紫舌苔黃膩舌苔白膩舌苔灰黑
4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沉脈遲脈緊脈滑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四肢筋肉筋攣僵硬經常疲勞想睡怕冷手腳冰冷小便量多顏色像水大便溏容易憂鬱面色灰暗胸悶脹咳嗽多痰顏面神經麻痺言語障礙腹內有腫塊下腹脹氣胃腸脹氣噁心反胃痔瘡潮熱結喉兩側部位的粗腫纖維肌痛症腰痛四肢關節疼痛胸悶胸痛帶狀疱疹淋巴結腫大肝癌肺癌疼痛癲狂狂躁類風濕性關節炎半身不遂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血瘀風痰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痰瘀互結證的經絡型態,常見於現代人最常見的「綜合經絡體質型態」,由於體內陽虛,陽經能量長期虛弱,再加上「鐵三角」型態長期脾經、膀胱經氣血不足,累積幾十年之後體內血瘀、痰濕交織,形成各種慢性疾病。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以及配合會員的實際回饋,已經得以初步印證。

1脾經,膀胱經同時虛證(鐵三角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出現機率

氣溫提升時常見的經絡型態,北半球天氣溫度超過28°C,大約從4-5月開始,50%以上的人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平時只要晚睡或過度勞累,長期疲勞累積時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雲端中醫稱之為「鐵三角經絡型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症因脈治‧痹證》:「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滿悶,凝結不行,食入即吐,不得下咽,或時作嘔,此胸痹之症也。胸痹之因,飲食不節,飢飽損傷,痰凝血滯,中焦混濁,則閉食悶痛之症作矣。」
  • 《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葉天士醫案》:「經幾年宿病,病必在絡。痛非虛證,因久延體質氣餒,遇食物不適,或情懷鬱勃,痰因氣滯,氣阻血瘀,諸脈逆亂,煩吐污濁,而大便反秘。醫見身體肢冷,認為虛脫,以理中和附子溫裏護陽。夫陽氣皆屬無形,況乎病發有因,決非陽微欲脫。憶當年病來,宛是肝病。凡疏通氣血皆效,其病未得全好,由乎性情食物居多。夏季專以太陰陽明通劑,今痛處在脘,久則瘀濁復聚,宜淡味薄醎養。初三竹瀝泛丸,仍用;早上,另立通瘀方法。蘇木、人參、鬱金、桃仁歸尾、柏子仁、琥珀、茺蔚、紅棗肉丸。」
  • 《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七日食痰。飲食不消,或夾瘀血,遂成窠囊,以至痞滿不涵。宜黃瓜蔞丸。」
  • 《類證治裁‧痞滿》:「痰夾瘀血成窠囊,作痞,脈沉澀,日久不癒。惟悲哀鬱抑之人有之,宜從血鬱治。桃紅、紅花,丹皮、香附、降香、蘇木、韮汁,童便。」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