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和血湯中包含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味苦甘,性微溫,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和血湯主治血瘀証,而桃仁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清除瘀血,促進血行通暢,達到治療目的。
- 破血消癥: 桃仁亦有破血消癥之效,能軟堅散結,對於血瘀所致的腫塊、包塊等,有一定的消散作用。和血湯中加入桃仁,不僅能改善血瘀,還能促進腫塊消散,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的提升。
和血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和血湯旨在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閉痛經等,而紅花能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緩解疼痛。
- 調和氣血: 和血湯中常搭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桃仁、丹參等,而紅花能起到調和氣血的作用,使各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和血湯方中加入當歸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引血下行:當歸尾味甘性微寒,入肝經,具有引血下行、活血止痛之效。和血湯主要用於治療血瘀證,而當歸尾能將瘀滯於上焦的血液引導至下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血瘀所致的疼痛。
- 補血滋陰:當歸尾亦能補血滋陰,緩解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和血湯中常配伍其他滋陰藥物,如生地、麥冬等,共同達到補血滋陰、活血止痛的功效。
因此,和血湯中加入當歸尾,不僅能引血下行,更能補血滋陰,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
和血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歸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之效。和血湯主治血熱妄行,瘀阻經絡所致的各種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赤芍的涼血止痛作用,可以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
-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和血湯中加入赤芍,可以促進瘀血的消散,解除瘀血對經絡的阻滯,達到活血止痛的效果。
和血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其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病所致的血熱妄行,以及外傷出血等症狀。
2. 養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潤燥生津,對於血虛津虧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心煩失眠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和血湯中加入生地黃,不僅能止血,更能滋陰養血,從根本上治療血熱妄行和血虛津虧等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和血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活血: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滯、活血止痛的功效。和血湯主治血瘀所致的癥狀,青皮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有助於改善血瘀狀態。
- 疏肝理氣:肝氣鬱結往往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重血瘀。青皮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可以調節肝氣,使氣血運行通暢,進一步促進瘀血消散。
總而言之,青皮在和血湯中發揮行氣活血、疏肝理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血瘀狀態,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治療效果。
和血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功效。和血湯常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氣血不通所致的疼痛,香附可助於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調和血脈:香附不僅行氣止痛,還能調和血脈,促進血液循環。和血湯中常含有活血化瘀的藥材,香附的加入可輔助其作用,使活血化瘀的效果更佳,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總而言之,香附在和血湯中的加入,能協同其他藥材,發揮行氣止痛、調和血脈的功效,達到治療瘀血阻滯、氣血不通的病症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和血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死血所致小腹脹急痛,小便反利」,屬中醫「瘀血證」範疇。所謂「死血」,即血液運行不暢,凝滯成瘀,阻塞下焦(小腹部位),導致氣機不通而脹痛;而「小便反利」則提示瘀血未直接影響膀胱氣化功能(與蓄血證之小便不利區分),病機專注於血分瘀阻,未明顯波及水液代謝。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活血化瘀為核心
- 桃仁、紅花:為君藥,擅破瘀血。桃仁潤燥滑腸,導瘀下行;紅花辛溫散瘀,通行經絡,合而攻逐死血。
- 歸尾、赤芍:為臣藥。歸尾(當歸尾)活血力專,偏走下焦;赤芍涼血散瘀,兼防化熱,二者助君藥化瘀止痛。
養血調氣為輔助
- 生地黃:佐藥,滋陰養血,防破血藥耗傷陰血,並涼血防瘀久化熱。
- 青皮、香附:使藥,疏肝理氣。青皮破氣,消小腹脹滿;香附調氣解鬱,氣行則血行,增強化瘀之效。
配伍特點
全方以「破瘀為主,調氣為輔」,針對小腹瘀血脹痛,標本兼顧:
- 直接攻瘀:桃仁、紅花、歸尾集中攻逐局部死血。
- 間接行氣:青皮、香附疏通氣機,符合「血瘀必兼氣滯」之理。
- 防護陰血:生地黃緩和峻藥之性,防止傷正。
適應證延伸推論
此方雖古籍明載治小腹死血脹痛,然從組方邏輯可推測,凡「下焦瘀血兼氣滯」之證,如婦人痛經(經色紫暗有塊)、跌撲損傷後瘀腫,或癥瘕初起,亦可據證加減運用。惟須辨明瘀血確據(如舌紫暗、脈澀),方能對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桃仁、紅花、歸尾、赤芍、生地黃、青皮、香附。
《中國醫學大辭典》本方用法:清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和血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七。 組成:桃仁、紅花、歸尾、赤芍、生地黃、青皮、香附。 主治:死血所致小腹脹急痛,小便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