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歸瀉肝湯

芎歸瀉肝湯

XIONG GUI XIE G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脾經 15%
心經 11%
肺經 11%
胃經 11%
膽經 7%
大腸經 7%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芎歸瀉肝湯中加入當歸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引血下行: 當歸尾味甘辛,性微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的功效。方中以川芎、柴胡疏肝解鬱,而當歸尾則引導藥力下行,促進肝經氣血運行,避免藥力上浮。
  2. 涼血止血: 當歸尾藥性偏涼,兼具止血作用。方中因柴胡疏肝解鬱,可能導致肝火上炎,而當歸尾則可涼血止血,防止肝火妄動,避免藥性偏燥。

整體而言,當歸尾的加入,既能引血下行,又能涼血止血,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疏肝解鬱、涼血止血的效果。

芎歸瀉肝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方中以其活血化瘀之性,配合其他藥物疏肝解鬱,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疼痛、頭暈目眩等症狀。

二、升陽舉陷:川芎兼有升陽舉陷之功,能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並提升陽氣,扶正祛邪,達到整體改善的效果。

因此,川芎在芎歸瀉肝湯中發揮著活血化瘀、升陽舉陷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效果。

芎歸瀉肝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青皮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效,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2.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青皮還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改善肝氣鬱結所導致的氣血瘀滯,進而緩解疼痛、腫脹等症狀。

綜上所述,青皮的加入,可有效增強芎歸瀉肝湯疏肝理氣、降逆止嘔、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等功效,使其更能針對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症狀,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歸瀉肝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方中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導致疼痛,枳殼可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解除疼痛。
  2. 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枳殼亦可消食導滯,降逆止嘔。肝鬱氣滯,易導致脾胃失和,食積不化,甚至出現嘔吐。枳殼可消食導滯,促進脾胃運化,解除食積,止嘔止痛。

因此,枳殼在芎歸瀉肝湯中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以及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疼痛、胃脘脹痛等症狀。

芎歸瀉肝湯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能疏解肝氣鬱結,緩解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肝氣鬱結常伴隨血瘀,香附的活血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疼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芎歸瀉肝湯中,柴胡、白芍、川芎等藥物具有疏肝解鬱、養血柔肝的作用。香附與之配合,能加強疏肝解鬱、活血止痛的效果,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因此,香附的加入不僅能改善肝氣鬱結導致的疼痛,更能增強整體方劑的疏肝解鬱效果,使療效更佳。

芎歸瀉肝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方中因肝經鬱熱,氣血不通而致頭痛、目眩等症狀,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緩解疼痛,同時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頭部供血不足。
  2. 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紅花與其他藥物如川芎、當歸等共同作用,可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並能更好地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頭痛、目眩等症狀。

芎歸瀉肝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肝鬱氣滯導致的瘀血阻滯,減輕肝臟的負擔,促進氣血流通。

二、疏肝理氣:桃仁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

因此,桃仁在芎歸瀉肝湯中起到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的作用,幫助改善肝鬱氣滯的病症,使其更好地發揮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川芎歸瀉肝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產後敗血流入肝經,脅下脹痛,手不可按」,關鍵在於產後瘀血停滯肝經所致氣血壅滯。肝經循行兩脅,敗血瘀阻經絡,故見脅痛拒按(手不可按),屬實證痛症。傳統治法強調活血破瘀、疏肝行氣,以通利肝絡、化解瘀結。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活血破瘀為主

    • 桃仁、紅花相須為用,破血逐瘀,針對敗血停滯之核心病機。
    • 川芎為血中氣藥,善走肝經,活血兼行氣,助消散脅下瘀血。
    • 歸尾活血力強,專攻瘀滯(區別於全當歸的補血作用)。
  2. 行氣疏肝為輔

    • 青皮、枳殼破氣消積,疏肝解鬱,針對氣滯加重血瘀的病理環節。
    • 香附(童便浸)增強下行散瘀之效,童便(古人多用於化瘀)引藥入血分,助其「降火消瘀」特性。
  3. 引經與增效

    • 煎服時加 以辛溫行散,增強活血藥力;
    • 童便 取其「鹹寒走下」之性,助敗血從下而除,符合「瘀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的反佐思想。

邏輯推理與方義特點
此方體現「氣血同調」思維,肝經瘀血非單純活血可解,需配合行氣藥瓦解氣滯與血瘀的互結。全方藥性偏辛散峻猛,專為產後「敗血實證」而設,符合《內經》「血實者宜決之」原則。通過破血、行氣、引降三層次作用,使肝經瘀血得散,氣機得暢,脅痛自解。

傳統服藥法


歸尾2錢,川芎2錢,青皮2錢,枳殼2錢,香附(童便浸)2錢,紅花2錢,桃仁2錢。
水煎,人童便1鐘、酒1鐘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芎歸瀉肝湯, 出處:《萬氏女科》卷三。 組成:歸尾2錢,川芎2錢,青皮2錢,枳殼2錢,香附(童便浸)2錢,紅花2錢,桃仁2錢。 主治:産後敗血流入肝經,脅下脹痛,手不可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