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血鬱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桃仁味甘苦,性微溫,入心、肺、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血鬱是指血液瘀滯不流通,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面色晦暗、胸悶氣短、心悸等症狀。桃仁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流通,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血瘀所致的症狀。
- 潤腸通便:桃仁亦可潤腸通便。血鬱常伴隨氣機鬱滯,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出現便祕等症狀。桃仁可潤滑腸道,促進腸胃蠕動,起到通便的作用,改善腸道功能,減輕便祕症狀,利於氣血運行。
血鬱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血鬱湯多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如胸痺、心痛、經閉、痛經等,而紅花可有效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血鬱湯中通常會配伍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桃仁等,共同起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紅花與這些藥物相配伍,能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血瘀相關疾病。
血鬱湯方劑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源自於蓼藍等植物的靛青,其性寒涼,味苦,入心、肝經。其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因熱毒鬱結於血分所致的各種血瘀症狀,例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皮膚紅腫等。而其涼血止血之效,則能有效地抑制因熱毒所導致的出血,如鼻衄、吐血、便血等。
因此,血鬱湯中加入青黛,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進一步達到治療血瘀症狀的目的。
血鬱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行氣活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血鬱湯多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頭痛等病症,川芎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血瘀帶來的症狀。
- 升清降濁: 川芎亦具有升清降濁的作用,可以將鬱滯於下焦的瘀血向上引導,使其順利排出體外。這有助於改善血瘀所導致的氣機不暢,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血鬱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理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並能活血止痛,通經止痛。血鬱湯主治血瘀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痛經等症。香附能疏肝理氣,行氣活血,有助於化解血瘀,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治療血瘀氣滯的目的。
主治功效
血鬱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血鬱湯主要用於治療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血鬱證。具體表現包括:
- 七情鬱結:包括盛怒、叫呼、起居失宜、挫閃、飢飽、勞役等。
- 胸脅疼痛:常有針刺般的疼痛感。
- 脈象沉澀而芤。
- 跌打損傷:由跌撲、挫閃等外傷導致的瘀血內阻。
- 金瘡出血。
- 大便黑色:提示可能有內出血。
治療原理
血鬱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清熱涼血的理論。方劑中的藥物組成及其功效如下:
- 桃仁: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為方中主藥,針對血瘀證的核心病機。
- 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與桃仁相配,加強活血化瘀之效。
- 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針對血瘀化熱或伴有出血的症狀。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散風,既能助桃仁、紅花活血,又能行氣止痛。
- 香附:疏肝解鬱,調經止痛,針對情志不暢、肝鬱氣滯所致的血瘀。
此外,古文記載中還常加入其他藥物以增強療效:
- 牡丹皮:活血化瘀,清熱涼血。
- 赤曲:消食化積,活血化瘀。
- 通草:利水通淋,活血通絡。
- 穿山甲:活血通經,消腫排膿。
- 降香:活血行氣,止痛。
- 蘇木: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 山楂:消食化積,活血化瘀。
- 麥芽:消食化積,回乳。
- 韭汁:辛溫通陽,活血散瘀。
綜合分析
血鬱湯以活血化瘀藥物為主,兼顧疏肝解鬱和清熱涼血,針對血瘀證的不同病因和兼證,靈活加減用藥,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 針對情志因素導致的血瘀,方中香附疏肝解鬱,配合桃仁、紅花等活血藥,達到疏肝活血、理氣止痛的效果。
- 針對外傷導致的血瘀,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配合穿山甲、蘇木等,增強破血逐瘀之力。
- 針對血瘀化熱或伴有出血,方中青黛清熱涼血,配合牡丹皮,涼血消瘀。
總之,血鬱湯是一個以活血化瘀為主,兼顧理氣、清熱的方劑,適用於多種原因導致的血瘀證,尤其是以胸脅疼痛為主要表現者。但其具體應用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加減用藥。
傳統服藥法
桃仁(去皮)、紅花、青黛、川芎(撫芎亦可)、香附。
本方為原書"六鬱湯"之一。本方方名《玉機微義》引作"越鞠丸"。③方中青黛《保命歌括》作"山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應慎用。
- 本方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如果有胃腸道疾病的患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血鬱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桃仁(去皮)、紅花、青黛、川芎(撫芎亦可)、香附。 主治:血鬱、金瘡出血。
血鬱湯, 出處:《準繩·類方》卷二。 組成:香附(童便制)2錢,牡丹皮1錢,赤曲1錢,川通草1錢,穿山甲1錢,降真香1錢,蘇木1錢,山楂肉1錢,大麥芽(炒,研)1錢,紅花7分。 主治:七情鬱結,盛怒叫呼,或起居失宜,或挫悶致瘀,一應饑飽勞役,皆能致血鬱,其脈沉澀而芤,其體胸脅常有痛如針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